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1月02日
第B12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他們沒有消失的身影 (上)

《消失的身影》把“她們”重現

印尼移工演她們的故事

他們沒有消失的身影 (上)

莫倩婷(Jenny)在疫症期間到地盤工作時,大家以為她鬧着玩,但幾個月的實作為她掙來生活費,也賺來《消失的身影》的創作意念,成為石頭公社“遷移三部曲”繼《勞動的人》後的二部曲,細說女性移工在澳門為生活拼搏的遭遇,以紀錄劇場形式呈現。Jenny的導演手法像是散文敘事,維持她那不拘小節、跳躍多變、手法多種的風格,令人看得暢快。幾個演員在不同的角色中跳出跳入,維持着有點疏離的扮演者角色,恰到好處;當中演員袁一豪以他矯捷的身手在蕩鞦韆的一場,配合Jenny的編排和想像力,好看之餘,又多了點危險工作中的浪漫。

《消失的身影》首演於上年的澳門藝術節,今年重演由黑盒劇場改為澳門文化中心,但在空間運用上似乎仍未發展出更佳狀態,反而少了在細空間的親密質感。多角度散文詩的敘事,有時會像開了個題目:性別平等、勞動階層、理想、女性陰柔、階級、家庭關係等……卻散失在偌大的空間中,沾到影子卻捉不到身體。幸好戲有條主軸,是由澳門男演員吳嘉偉介紹他曾為地盤女工的媽媽的經歷,令演出增強質感、多了依靠。

紀錄劇場在港澳並不多見,在內地更是罕有。紀錄劇場通常有紮實的資料搜集和文本為基礎,加上劇場的創造力,是以藝術手法凸顯事實的劇場,主題普遍是關懷社會和政治。在外國的紀錄劇場,著名劇目多是和社會的重要運動或大事件有關,但近年的作品更多趨向於個人經歷或小群體的遭遇。好的紀錄劇場作品,除了有足夠的訪談和資料蒐集,更重要的是能發掘出不同觀點,令作品和社會的關係更緊密和更具可議性,而不會變成一個過度情緒化和感性的作品,令觀眾在感動之餘仍能深思自己和這部作品的關係。

《消失的身影》涉及的女性移工,當中有些可能已經變成現在的澳門人,但當年從內地到澳門直至現在生活,還是有着一種隨時遷徙的感覺。近年有另一部在女性移工題材上十分突出的作品,而且是由澳門演員和印尼女移工一起演出,把移工在家鄉和澳門的故事,細微演繹。“小城實驗劇團”的系列式作品當中包括有《我們也有的故事》、《社區劇場——同樣的身體》,有工作坊、演出和展覽,以戲劇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能讓澳門人更明白這些在我們身邊飄蕩的靈魂是如何看澳門。最後更登上大舞台,成為澳門藝術節的演出《洄游》。它跟《消失的身影》頗為不同,創作交給印尼移工,導演隱身成為一位梳理演出脈絡的人,而不是劇場人的作品展演,其生活和真實感更撲面而來。

尼修斯

2023-11-02 尼修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98941.html 1 他們沒有消失的身影 (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