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三專家學者出席珠分享交流會
大灣區探建非遺共同體
【本報記者廣州三十日電】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二○二三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大會分享交流會日前在珠海成功舉行。澳門代表在會上分享本澳非遺傳承發展經驗。與會嘉賓共同推動非遺走向世界舞台,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
傳承保護灣區非遺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駐香港聯絡辦、中央駐澳門聯絡辦、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珠海市政府、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澳門文化局、廣東各地市文化和旅遊部門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代表和粵港澳三地知名人士等一百三十餘人參加分享交流。
作為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大會的重要環節,本次分享交流會以“打造交流合作新高地,構建灣區非遺共同體”為主題,搭建共話粵港澳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的平台,與會專家圍繞保護傳承發展灣區非遺項目、非遺新生代傳承與創新、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等主題發表主旨演講,從理論到實踐,多維度闡述關於粵港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融合的思考,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發展路徑。
澳具多元共融優勢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以“融和共生: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澳門實踐”為題,詳細闡述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現狀、狀況,並就澳門未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傳播學博士、土生文化研究學會創會人和理事長黎若嵐以“構建澳門多元形象,激活文化共融場景”為題,提出澳門多元文化共融的優勢,簡述土生文化發展經過,介紹土生土語話劇及土生葡人烹飪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育工作的正面影響,並就澳門如何共同講好灣區故事作出相關闡述。
探灣區“非遺路徑”
會議還設置圓桌對話環節,以“如何抓住機遇,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的交流交往交融和創新發展”為主題,邀請六位三地非遺項目傳承人代表及港澳知名人士到場,共同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共有共享非遺項目、傳承保護互融發展、業界融合新路徑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和交流,深化非遺互融交流互鑒,充分探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的“非遺路徑”。
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實施四年來,粵港澳三地充分發揮大灣區優勢,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文化交流交融創新發展活動。本次分享交流會是助力“人文灣區”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有力抓手;亦是增進粵港澳文化認同,凝聚發展共識,共同構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大格局的有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