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花又開
上海電視台熒屏左上角鑲嵌一枚白玉蘭,引人注目,它是該台的台徽。作為上海市花的白玉蘭,在滬上可謂家喻戶曉,寓意象徵着開路先鋒勇往直前的精神。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徜徉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前庭後院,小區花園,那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宛如皚皚白雪掛滿枝頭,像隻隻白鴿飛落樹枝,如雨露桃花迎春綻放,啊,那白白的玉蘭花,素裝淡裹,晶瑩皎潔,亭亭玉立。說起上海市花評選還有一段故事呢。早在一九二九年,上海評選的市花並非現在的白玉蘭,而是棉花。那時上海市花為何是棉花,與當時的上海歷史背景有關:其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講究禮儀,在人們心目中,穿着十分重要,上海人特別講究穿着。其二,那個年代滬上農村的主要農作物為棉花,它在上海的地位十分顯赫。其三,上海作為中國紡織工業具規模的基地,棉花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有人說,上海春天的腳步是伴隨白玉蘭的綻放而起步的,的確是。如今,白玉蘭與梧桐、香樟樹構成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景。朋友,你若來上海,不妨去浦東新區走一走,看一看,你一定會發現那兒街道兩旁白玉蘭枝繁葉茂,筆直筆直的,像一個個衛兵接受檢閱。走近它你會聞到一股撲鼻的香味,淡雅而悠長,令人心曠神怡,寧靜致遠。
白蘭花,又名白蘭、玉蘭,屬木蘭科植物,原產於印尼西爪哇島,廣東、廣西、福建,及長江流域廣為種植。當白蘭花綻放時,令我想起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和“白玉蘭紀念獎”,這兩個獎項均以上海市花白玉蘭來命名,說明獎項的分量。“白玉蘭獎”與“飛天獎”、“金鷹獎”為內地三大電視大獎,在業內享有盛名。“白玉蘭紀念獎”是為表彰對上海經濟建設作出特殊貢獻的外國專家及外籍友人而頒發。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浦東上小學,那時學校周邊多為農家,家家戶戶庭院內都種植白蘭樹,一到四、五月,樹枝上長滿白蘭花。放學路上,常見一些農家在路邊吆喝,“梔子花、白蘭花要伐,五分錢三朵”,一口吳儂軟語。梔子花、白蘭花是提籃小賣,潔白的花兒,躺在藍布上,襯得典雅,那是江南初夏的符號。
宋代詩人楊萬里對白蘭花情有獨鍾:“薰風破曉碧蓮苔,花意猶低白玉顔。 一粲不曾容易發,清香何自遍人間。”許久未見白蘭花,今見白蘭花開,聯想起那年夏天在蘇州觀前街上,來往的婦女胸襟前掛上一束買來的白蘭花,給人一種小家碧玉的清新感覺。雖說,廣東也有種植白蘭花,同樣有賣白蘭花的花農,鮮見婦女買來掛在胸襟上,總感覺少了些氛圍,可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白蘭花又開。就像一位江南女子身穿旗袍從小巷深處款款走來,那白色的衣裳、細碎的花紋,有一種溫婉知性的美。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