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0月15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世相雜議)諾獎情結

諾獎情結

每年十月是諾貝爾獎揭曉的月份,也是國人期盼諾獎能花落國人之時,然而每每盼望變失望,越是得不到,越是看重,是謂“諾獎情結”。

說句實話,諾獎雖然是一個私人獎項,卻是任何政府獎項或非政府獎項所不能比擬的。其信譽高到只有代表着全世界最傑出的研究成果才能榮膺此獎。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力日漸強大,故而,對於代表科技實力的諾獎也越來越看重,那麼,與世界獲諾獎較多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科研究竟差在哪裡呢?

應該說,既非科研投入,也非科研設施,甚至不是科研人才,而是科研體制與科研觀念。據統計,二○二一年我國科研經費投入為二點八萬億元,經費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在科研設施方面,部分科研設施綜合水平已邁入全球“第一方陣”,科研人才規模世界第一。然而實行的是集中式舉國體制,科研機構、人員、投入、評價等主要由國家主導。該體制雖然能夠應對現代大科學發展的需要,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過程而非結果、重數量而非品質等缺陷,並導致科研產出的功利導向,希望多出成果與快出成果。因此,雖然在自然科學論文發表數量上,中國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不過,科研論文的原創性仍存在不足,跟蹤性研究較多。至於科研觀念上,則存在目標偏好。比如,衝着諾獎做科研。而事實上,科學是興趣的果實,不是功利的產物。

從獲獎時間看,一項科研成果從提出到獲諾獎一般需要幾十年,故而可以說,科學發現的最大障礙就是功利導向的科研觀。因此,科研人才培養不是擇業導向,而應是從興趣出發,不計或少計功利得失的。否則,“錢學森之問”很難有解。

可見,科研觀念的改變是能否收穫諾獎的根本,如果觀念不改、體制照舊,在可預見的未來,諾獎仍然可想可望而不可即。

婁勝華

2023-10-15 婁勝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94821.html 1 (世相雜議)諾獎情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