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現代農業增收
喀什推鄉村遊助民致富
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新聞辦、中新社組織的“港澳台暨東南亞華媒走進‘一帶一路’核心區採訪團”,今日考察喀什稻香泉村和疏勒縣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了解喀什通過推進鄉村旅遊和現代農業,帶動村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的成果。
(喀什十日電)
本報記者 古楨輝 報道
採訪團上午從喀什市區向南出發,二十分鐘後到達稻香泉村,一進村,但見村莊被兩條水系貫通東西。帕哈太克里鄉黨委書記李篤民介紹,村子中有幾處泉眼,因泉水彙集,自然形成兩條小水系穿村而過,形成了打造水鄉優美景觀的先天條件,這在較為乾旱的南疆成為一大特色。然而,這座鄉村原來不是這樣的,臭水溝把村莊一分為二,河裡曾飄滿垃圾。村民住的房子也是低矮破舊。
改善環境吸引遊客
李篤民表示,從一九年起,該村啟動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使污水溝變成景觀帶。目前,該村已成為二A級景區,平均每年吸引遊客逾十萬人次,帶動當地一百八十多人就業。不少村民還經營民宿、農家樂,每年每戶純收入增加三萬至五萬人民幣。
參觀期間,媒體團還造訪村民家裡,了解維族村民的生活。村民吾斯曼 · 阿布都拉表示,村子自改造以來,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旅遊為村裡提供更多優質的工作崗位,收入大增。目前,全家住上帶庭院的兩層小平房,自來水、天然氣都接上,生活幸福感滿滿。
除了旅遊業,以“稻”為名的稻香泉村還大力推動水稻種植。“二○一八年開始引進耐鹽鹼的海水稻,並大規模種植一萬三千多畝,畝產量由原來三百多公斤增長至六百多公斤,去年總產量達六千五百噸,今年預計在七千噸左右。”李篤民表示,通過企業合作,目前稻米經過精深加工銷往內地各大城市,每公斤價格近三十元,比原來翻了幾倍。
企業帶動升級農業
採訪團隨後考察山東援建新疆喀什的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據介紹,該園區佔地四千七百多畝,總投資十點六億元。主要包括七萬平米荷蘭智能溫室、一千餘座高標準日光溫室,以及育苗雙模大拱棚、潮汐式育苗中心等。在企業帶動下,當地蔬菜產業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設施蔬菜產業集聚區,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在日光溫室大棚,維族婦女布威海麗且姆 · 圖爾蓀正忙於打理番茄。她受訪稱,自己原是一個家庭主婦,收入來源主要靠丈夫。從二○二○年起參加水發集團農校培訓並成為員工,逐漸掌握大棚種植的技術,次年承包了大棚種植番茄。
“種苗、技術和收購都是集團統一安排,自己就沒有後顧之憂。”圖爾蓀指出,承包大棚的第一年番茄銷售純收入就有八萬多元,第二年也有七萬多元。她很感恩各級政府和援疆單位的幫助,未來希望帶動更多身邊維族農戶承包大棚種植,實現共同富裕。
了解香妃愛情故事
下午,採訪團參觀香妃園景區,並欣賞香妃迎賓入園儀式。據介紹,該景區分別從故里、故居、故人三方面講述香妃從出生到去世,從喀什到北京,從香香公主到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傳奇故事。讓遊客了解香妃的愛情故事,感受喀什特色風情和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