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戰火的女孩》讀後感
書中的主角雅達,天生患有內翻足,她的母親深以她的殘疾為恥,常對她暴力交加,其中更不乏精神虐待和軟禁。這本書的時間線設置在二戰中的英國,德軍所到之處,人們無不為生存而戰。當時倫敦的家長把孩子們送到鄉村以躲避空襲,雅達帶着弟弟傑米混入人群,逃離了夢魘般的生活。他們被送到蘇珊的家中生活。在此之前,蘇珊一直沉浸在喪友的悲痛中。這本書完美詮釋了雅達蘇珊之間的相互救贖,刻劃了雅達因蘇珊的悉心照料而獲得了重返社會與心理復健的機會,記錄了蘇珊亦因雅達而走出悲痛,重新面對顯示的心路歷程。
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説,生命是一連串的挑戰,但對肢體殘障的孩子來説,更是一場無休止的戰爭。二戰的故事時空,隱喻了雅達因他人偏見而經常處於備戰狀態的日常遭遇,表達了殘疾人士的不易。初時,雅達雖受到蘇珊良好的照顧,但她心中的自卑和母親長時間的疏離以及打擊讓她感覺自己配不上人們的善意。她抗拒蘇珊的幫助,把一切的關懷理解成嘲諷。她在進入躲避空襲的防空洞時,回憶起家中母親用於囚禁以對她進行精神虐待的櫃子,驚恐讓她根本無法直視自己殘疾的心病。她因害怕被抛棄,甚至以暴怒的姿態來粉飾內心的脆弱。
作者生動地刻劃出雅達面對心理陰影的反應,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雅達內心的無力和擺脫殘疾帶來的刻板印象的艱辛。作者以雅達的角度進行闡述,既在委婉控訴着社會對殘疾人士的不公,亦對被定性和貼上標籤的殘疾人士們感到痛心疾首。殘疾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面對殘疾時冷嘲熱諷的不當態度。
小説結尾,蘇珊的家被毀於空襲,而不論是二戰,還是雅達面對殘疾和傷痛的戰役都尚未結束。但我相信,雅達通過和蘇珊的相互扶持,必定會使她們在未來贏得一場屬於自己的光輝戰役。
黎爾淳 永援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