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的攬炒
日本把福島核污水排放入海,將持續三十年。科學的、政治的爭議永無寧日,紛擾之中,老百姓生活所受最大的影響是日後面對食無魚的問題。當流動的核污水漸漸擴散,誰能保證海產沒有食用風險?馮諼若在今天向孟嘗君投訴食用太差時,絕不會再有“食無魚”之憾了。
其實只是食安問題的白熱化。我們何只食無魚?禽畜蔬菜,危機四伏。要有“健康雞”、“三無豬”、“有機菜”之類的標籤才敢買來吃,而箇中真偽又得看商人道德良心的操作了。有個篤行環保的朋友,很早便決心躬自耕種,在新界的辦公室附近覓得一小塊土地,早晚務農,蔬菜自給。這活動固然有益身心,既是運動,也是情志的享受,然後是食得安心,可這樣的非凡際遇與身體力行非常人易得,我等生活在市中的泛泛之輩,只能左閃右避,靠包裝紙上的旦旦誓詞買入糧餉,還有就是跟在消委會的後面,時刻審視他們的檢測結果,按圖索驥。飲食,可以很累人。
海中之魚有着豐富營養,具良好蛋白質,是我們的重要食糧;難道此後都不能吃魚了麼?遙遙千里,核污水幾時來到我們身邊,漂洋過海後的稀釋度高低,都只是一個說法。事實是,除了日本強調的不足為患的氚,還有碳14、鍶90等幾十種無法處理的核放射性元素會隨海產長期積聚人體,打後即使“無激素雞”之外,買得“非核污魚”,也只能是阿Q式的安慰。又奸人作賊,無孔不入;前時本澳便驗出岩手縣的生蠔,其實是來自宮城縣,日後假北歐、北美各國之名出現的核污海產充斥市面,樂觀地想,我們的飲食範圍,會更趨單一。
令人齒冷的,據說有日本政客指責我們禁入核污海產,要令中國旅客在海關喝核污水和吃海產後才放行入境;雖只無稽之談,卻讓人聯想到他們當年侵華時的細菌戰,其心可誅。
把核污水倒入海洋,不是攬炒是什麼?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