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AI會搶走工作嗎?
又到開學/升學期,故近日談論的話題也不時圍繞升讀大學、選科就業等展開,其中對我們這些家長的想像力帶來挑戰的討論,大概就是AI將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了。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AI 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正為世界各地帶來不同的衝擊,相信其中既有威脅,亦有機遇。根據早前高盛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預計按照生成式AI目前的發展態勢,日後有機會取代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崗位,其中行政人員被AI取代的可能性及比例最高(46%),法律相關(44%)、建築工程(37%)與財務和業務運營(35%)等領域的相關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亦不低。
與此同時,在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下,像是會計、翻譯、文案、記者、助理及秘書等初、中層級的白領工種,也可能將大量消失。相較而言,在Open AI的一份技術報告中,列出了三十四個AI時代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鐵飯碗”,比如運動員、物理治療師、心理輔導員等,還有技術類木匠、管道工、廚師、裝修工人等,大多是涉及需動手操作及人際互動密切的工作類型。雖然這波AI浪潮目前尚在想像階段,對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市場的實際影響仍有待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十數年的中、長期間內,AI帶來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切身和劇烈,而面對即將到來的一波又一波衝擊,未來社會的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可能要重新審視並作出相應革新,藍領和白領或許將不會像今天這麼涇渭分明,工作的定義、形態和方式也有可能變得和今天很不一樣。
事實上,我認為AI的出現和發展,將取代那些具有機械化、程序化性質的工作,日後就業者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將是創意、社交和思考能力,“後AI”時代或許是一個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力的年代。
如果說人工智能正逐步取代人類工作者的作用與價值的話,那麼在未來,一項好的行業 / 專業、一份難以被AI替代的工作,必然是能夠認同、呈現以及賦能我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年輕人們將要面對的,或許不是工作會不會被AI搶走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工作進化成更有意義的崗位:秘書、記者、行政人員這些崗位大概率還將繼續存在,但在這些崗位上工作的人,卻必須學習如何在AI的輔助下,令自己的存在展現出更有人性、具創意的價值和意義。
櫈仔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