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鐘錶歷史
澳門在中國鐘錶文化史上地位特殊而卓然,然而其歷史卻鮮為人知。十六世紀後半葉,西方的傳教士希望進入中國傳教,規劃了以澳門作為遠東中心的策略和方向,先在澳門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再慢慢打開進入內地的門路。
引起皇帝注意
一五八二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自鳴鐘抵達澳門,以此為禮緩緩打開了北上的通道。幾經波折後,於一六○一年終於得以入國都北京面見明朝的萬曆皇帝,當時利瑪竇派人到澳門準備獻給皇帝的禮物中,就包括兩座大、小自鳴鐘。相對於中國的日晷、水鐘、銅壺滴漏等,自鳴鐘走時精準、報時直觀,因此成功引起皇帝注意,深得其愛,自此紫禁城多了“嘀嗒嘀嗒”的聲音。
清代,技術派傳教士多在澳門登陸和停留,康熙皇帝曾多次從澳門招攬葡人入京供職為宮廷服務。鐘錶收藏逐漸從宮廷擴展到民間,市場需求日益擴大,也使得鐘錶貿易逐漸繁榮。
鐘錶貿易鼎盛
至清乾隆年間,鐘錶貿易日臻鼎盛,廣州在一口通商政策下成為唯一通商口岸,澳門則是這些來華商人及其家眷的居住地。非貿易季期間,來自英、法、瑞等國的商人便回到澳門居住,有些逝世後便安葬於本澳的基督教墳場。
欲知更多詳情,歡迎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