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大足石刻領略中華瑰寶
【本報記者牛寅虎重慶十四日電】“澳門媒體涉台報道負責人重慶參訪團”今日下午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與大足石刻近距離“對話”,領略千年大足殊勝。
北敦煌南大足
大足石刻始建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兩宋時達到鼎盛,與北方佛教四大石窟齊名,又與敦煌莫高窟並稱為“北敦煌,南大足”,一九九九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在大足石刻遊客中心,一行觀看了4K寬幕電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沉浸了解大足文化背景。
在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釋迦涅槃聖跡圖、千手觀音像、華嚴三聖像等精緻且宏偉的石刻造像群,吸引一行駐足觀看,一邊聆聽講解員講述南宋蜀中名僧趙智鳳耗費畢生心血,主持建造寶頂山石刻的動人故事,一邊用手機、相機不停記錄眼前世遺的精妙雕刻。
大足石刻景區共有七十多處石刻群,現存摩崖石刻造像五萬餘尊,除寶頂山石刻外,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四處石刻亦聞名於世。其中,觀音像數量為全國石窟中最多,因此又被稱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除藝術價值高,大足石刻還是首個形成“儒釋道”三教共融現象的石窟,對後世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緬懷致敬袁老
上午,一行參觀重慶大足區拾萬鎮鄉村振興項目隆平五彩田園,探訪當地農旅融合發展密碼。一行登上米粒形觀光塔,俯瞰“稻田畫”美景,共同緬懷和致敬袁隆平。
拾萬鎮是袁隆平院士事業啟航第一站。在他的鼎力支持下,當地建成“重慶隆平五彩田園景區”,利用特種水稻綠、黃、白、紅、紫五色色差,繪製各種圖案。拾萬鎮副鎮長王地生介紹,該鎮以五彩田園為核心,打造獨具特色的水稻文化旅遊IP,初步探索出一條農文旅研結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每年五彩田園都會種植一幅袁隆平形象的稻田藝術圖,以緬懷致敬袁老,今年選擇的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懷抱稻穗寫實圖。此外,還會選用大足石刻經典造像製景,助力大足旅遊業的發展,今年為父母恩重經變相中的推乾就濕圖。為讓圖案持續時間更長,當地選用經過改良的晚熟品種。
該鎮還掛牌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開展超級稻、巨型稻、高油玉米實驗。同時,通過推行稻蝦種養模式,大幅提升農民收入。目前,每畝水稻和小龍蝦總產值過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逾三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