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9月11日
第C09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

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

專欄見報之日,莘莘學子和教師們都已上一周的課了,相信學生與教師也進入了教與學的狀態。昨天乃教師節,祝願教師們幸福、健康和充滿創意,為教育界帶來新的氣象。

暑假結束前,與畢業多年的學生聚會,大談兒女經。這一批學生的孩子大都是中學生了,雖然說着孩子大了、跟不了太多課業,但言談之間仍是三句不離教育本行,無不表達對孩子的關切之情。

畢業生A的孩子已就讀初中。依照A所說,家人為孩子選學校時,都沒有考慮名校與否,主要希望沒有太大的功課壓力,讓孩子不討厭學習便是。筆者也很認同A所說的“不討厭學習”,因為倘若孩子懼怕或討厭學習,甚麼終身教育便都是枉然了。然而,A在這次聚會中,還分享了孩子的學校佈置暑期作業的情況,認為有些作業的安排純粹走向形式主義,對學生沒有甚麼意義。A舉了一個例子:“中文科老師要求學生去評論某個偉人,其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個初中學生在甚麼前提下,才可以對某個偉人或是某件事作出評論呢?”A很明顯對教師的安排有點不滿意,接着說:“老師可以給學生多一點更具體的要求。例如看完偉人的作品,然後作出評論,並且要求學生在作品中進行引述,作為論證……但令我氣憤的是,當我叫兒子做功課前先看作品、再寫評論時,兒子竟告訴我,老師說寫下自己的想法便是。”

筆者很了解A為甚麼感到憤怒,一方面是因為功課給的指引不清晰,學生花了時間,但收穫未必很大;另一方面是孩子將自由發揮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簡單化了。事實上,筆者多年前也曾分享過類似的情況。不是學生的想法不重要,而是所有的想法或是對事物的判斷和評論,都必須建立在對事情的認知基礎之上,不然就容易掉入言之無物和空洞的言辭裡。

教育界常用“反思”(Reflection)一詞,例如對教學和工作的反思。筆者卻認為,雖然經常用這個詞,可十有八九的反思並沒有基於具體事實,更多的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例如,學生參加某次交流活動後有很大的得益,具體是從這次交流活動中得到了甚麼呢?從哪裡顯示出這個得益是跟交流活動有關的呢?上述兩個問題,解答起來並不困難,但與交流活動相扣,即反思必須以活動為基礎,可以是活動的目的、過程、成效,或是一些關鍵的事件等等。若沒有這些作為反思的基礎,就較容易流於片面、空洞,淪為形容詞的堆砌。

雖然說,閱讀習慣的養成不是語文教師的特定工作(應是所有學科和家長的工作),但語言(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是一種思考工具,且在教學上佔了很大的優勢。所以應該鼓勵語文教師善用這種優勢,教會學生如何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黃素君

2023-09-11 黃素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87843.html 1 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