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交通樞紐便民出行
原址賽馬會前地的柯維納交通樞紐,隨着輕軌氹仔線一九年底通車而投入使用,三年多以來,除了車站及直接相連的天橋、升降機、扶手電梯,場內不少設施被長期圍封“似開未開”,地下重型停車場使用率一直偏低,通達、轉乘等效益未曾彰顯,“樞紐”名不符實。民間有意見,輕軌公司及有關部門終正視問題,準備開展優化工程,冀藉此創造更好的使用條件。
柯維納交通樞紐與輕軌馬會站相連,設有巴士總站和地下重型停車場。交通樞紐還有社區設施、步行廊道及綠化空間等配套。但投運後,不知甚麼原因,樞紐平台大部分區域長期被水馬圍起,步行廊道、升降機及扶手電梯一直封閉。綠化帶亦漸見荒蕪。現場缺乏路標指示,行走其中,猶如進入工地,更似一個大迷宮。
交通樞紐建設目的為居民締造便捷、安全、環保及無障礙地轉換各種交通工具,提升出行效率。即使輕軌、巴士接駁轉乘短期未如人意,當局也可以開放更多步行措施,方便居民過路,鼓勵乘搭輕軌、巴士。
隨着輕軌工程推進,氹仔至媽閣線有望年底開通,貫通澳門半島與離島,輕軌行駛範圍擴大。當局優化柯維納交通樞紐硬件設施,也須加快優化輕軌、巴士的轉乘銜接,發揮公交的便捷性,才能吸引更多居民和旅客使用。當局可引入前往關閘、北區等熱門出行地的巴士快線,研究推出輕軌和巴士轉乘優惠,降低乘客車資,進一步發揮交通樞紐的通達性。同時要解決輕軌與巴士的轉乘支付,讓使用不同支付工具的乘客都能輕鬆進入站點。
交通樞紐地下的重型客車停車場開放後使用率偏低,但停車場附近馬會對開的臨時旅遊巴停泊區一位難求。當局須正視停車場乏人問津的原因,或研究暫時降低停車場收費,吸引旅遊巴入內停泊,減低空置,利用釋出的地面臨時停泊區,增設私家車和電單車咪錶位,紓緩區內泊位不足。又或考慮將停車場部分空間劃為私家車和電單車泊位,更好利用區內停車資源。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