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千年敦煌壁畫之美
名聞遐邇的敦煌壁畫,是全人類的藝術瑰寶與精神財富。但歷經上千年的自然與人為等各種因素的侵擾、磨蝕,導致壁畫出現不可逆轉的衰頹與破損,甚至變得“像酥團一樣”脫落,迄今仍無萬全之策可阻止其步向滅亡,也許敦煌壁畫有一天會消失。
值得欣慰的是,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敦煌畫院,作為敦煌壁畫的守護者與傳承者,組織一群經驗豐富的專業畫師,堅持以古法臨摹壁畫三十年,以高超的技藝為敦煌壁畫“續命”,其主要成果首次在《敦煌如是繪》裡驚豔呈現,使綺麗輝煌的敦煌壁畫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本書開篇是對六位壁畫臨摹畫師的訪談錄,讀者由此可以看到他們各自對敦煌壁畫的理解與情懷,以及共同擁有的真摯匠心,並了解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從而加深對臨摹壁畫工作的認知與理解。例如,採用泥本臨摹技法,以所在地的泥土作為泥板之原料,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洞窟內原壁畫的環境與質地,達到“仿真”與“復原”之最佳效果。單做泥板就需要十多天,而一幅大型壁畫通常要畫七、八個月,有的甚至超過一年。大部分臨摹作品系按原壁畫實際尺寸複製,以此保留洞窟壁畫之原貌與“氣息”。敦煌畫院因此成為內地唯一大規模使用這種技術複製敦煌壁畫的藝術機構,成效卓著,碩果纍纍。
全書精選一百〇四幅從北涼到元代的敦煌壁畫經典館藏臨摹作品,其中包括莫高窟不開放洞窟裡的六十一幅臨摹畫作,以及六個特窟的十七幅臨摹畫作,均屬難得一見之稀缺品。書中將這些臨摹的敦煌壁畫按年代線索編排,並以跨頁大尺寸圖幅展現,既有眾生、神將、飛天、九色鹿、妙音鳥等構成的奇幻世界,亦有樂舞、飲宴、耕種、雜耍等展現的人間百態,還有玄奘西行取經、張騫出使西域等傳頌經年的歷史故事,更有虎紋、團龍紋、蓮花紋、忍冬紋等紋樣華美的藻井圖案,美不勝收,令人驚歎。
每幅壁畫都配以精心撰寫的解讀文字,介紹原畫創作的相關歷史背景,分析畫面細節、繪製手法、藝術特色與鑒賞要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令讀者足不出戶就能近距離欣賞到絕美的敦煌壁畫藝術,實現與歷代畫師跨越時空的心靈溝通,從而產生深刻的共鳴與共情。
在一般人心目中,“飛天”似乎是敦煌壁畫的標誌和象徵。但從書中可知,其實“飛天”多是作為配角出現於壁畫上端,僅在整個畫面中起裝飾作用。敦煌現存比較完整的洞窟裡共有“飛天”四千五百餘身,可謂“窟窟有飛天”。最早的“飛天”形象來自古印度的香神和歌神,分別稱為“乾闥婆”和“緊那羅”。隨着時間推移,其具體角色逐漸模糊,職責亦更加多樣,最終演變成國人眼中能歌善舞之仙女。
書中還對壁畫的泥本臨摹和紙本臨摹之具體步驟作了詳細介紹,從材料準備到如何填色、勾線、賦予年代感等,教讀者從零開始臨摹敦煌壁畫。此外,本書另附贈一冊《敦煌九樣》臨摹線稿,為有興趣臨摹敦煌壁畫的讀者提供一個循序漸進、難易有度的實操工具,讀者可依據個人喜好為線稿圖填色,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臨摹畫,成為親近敦煌壁畫的一種全新路徑,使本書更具老少皆宜的實用價值與獨特趣味。
本書面世後不久,敦煌書院與北京地鐵曾聯合舉辦“我以我筆續敦煌”活動,邀請市民、乘客以《敦煌九樣》臨摹冊為載體進行填色,或從本書中找自己喜歡的壁畫局部進行臨摹或再創作,並將臨摹作品發送給主辦方,成為在地鐵車站及車廂內播放專題視頻的內容。活動引起熱烈反響,收到的作品中既有嫻熟的素描彩繪,也有稚嫩的童趣填色,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廣作用,效果甚佳。
去往敦煌的路途始終遙遠,石窟裡的壁畫亦不可移動,千年的時光更無法逆轉,但透過本書,讀者猶如搭乘“時光機”穿越千年時空,窺見敦煌曾經的輝煌與浪漫,並由此開啟傳承與發揚敦煌藝術之新征程。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