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8月14日
第C12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與孩子對談 應好好回話

與孩子對談 應好好回話

一位約五歲的孩子告訴母親想逛玩具店,母親回應:“玩具店是乖孩子才可以去的,你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去。”對於這樣的回應,有沒有似曾相識之感?希望這不是成人普遍對孩子回話的模式。這短短三句話所引出的問題,包括:為甚麼要標籤孩子為“不乖的孩子”?為甚麼只有乖的孩子才可以去玩具店?孩子聽到這些話,會有甚麼感受和影響?

不少家長有過這樣的經歷:對於孩子在玩具店吵着要求買玩具,既尷尬又煩惱。未知上述母親曾經和孩子在玩具店發生過甚麼事,以至她說出只有乖孩子才可以去玩具店的話。抑或母親不想和孩子去玩具店,於是隨口打發孩子?無論原因為何,母親對孩子“不乖”的標籤,給孩子帶去的影響可能是長遠的。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貝克爾(Howard Becker)認為:“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標籤具有導向作用,即個人會因應標籤的含意對自己作出管理、做出符合標籤的行為。當母親說孩子不乖,孩子就更有可能做出違背成人意願的事情,甚至乎做出搗亂行為。生活中,當成人採用強勢、以自我為中心並忽略對方想法的態度對孩子說話,孩子當下的訴求和行為或許便會停止,隨之而來的感受則是不快樂。且孩子無法從中學習,更可能會變得自我壓抑和不自信。參考上述母親與孩子的對話,筆者認為成人與孩子對談應好好回話,具體技巧如下:

一、多用提問。“你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去。”這兩句話既否定了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否定了孩子想去玩具店的意願。先不討論孩子實際上有沒有過不良行為,成人必須明白,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何況有時候只是孩子沒有做到成人理想的程度,不一定是犯錯。成人可以透過提問與孩子進行對話,讓孩子思考如何做決定。如:“上次去玩具店,你要玩具,媽媽不買就哭。媽媽很擔心你又因為買玩具的事而不開心。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好嗎?”

二、協助理解。在高效率文化之下,成人較常以“不可以”、“快點”等簡短指令和孩子溝通。此類指令一般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感受,亦會令孩子養成聽指令辦事的習慣。成人可以從協助孩子判斷因果和行為後果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理解事情應在某些時間或以某些方式完成的原因。如:“我們預訂晚餐的時間是七點,如果現在再去玩具店,餐廳就會把我們的位置給其他客人。”

三、共同討論。雖然“不是”、“不可以”等話語可以快速直接地表達成人的意思,但過於主觀,有指控和否定對方的意味,孩子聽到後通常會感到難受,且未必可以理解成人的動機和考量。倘若成人能夠多跟孩子互動討論、分享彼此的想法、共同思考解決方案,長此下去,雙方的關係會更加緊密,當中亦存在尊重的基礎。在日後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孩子將更有可能向信任的成人尋求意見,並以平常心面對。如:“你想去玩具店做甚麼?(買玩具)我們家已經有很多玩具,我們今晚回家,先看清楚已經有的玩具,再考慮有沒有添購的需要,好嗎?”;“為避免購買重複種類的玩具造成浪費,或因選擇時欠思考而購買不喜歡的玩具,我們先去玩具店看看有甚麼玩具是你想買的,拍張照片記錄,回家再看看有沒有同類型的玩具。過一段時間(如聖誕節),若你仍喜歡,我們再買。”

四、給予選擇。“不是”、“不可以”等語句帶有成人的權威,無非是要讓對方配合,亦沒有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成人不妨嘗試改變,當孩子有機會停下來考慮選項、權衡輕重作出決定時,未必會與成人的意見不一致。如:“今天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你想明天還是後天去玩具店呢?”

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不帶批判、不單向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也不會出現洩憤的情況。成人不妨聽聽孩子的想法與需求,協助對方理解當下的處境,一起討論、尋求解決方案,這才有助於彼此達成共識。

黃燕玲

2023-08-14 黃燕玲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82056.html 1 與孩子對談 應好好回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