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7月31日
第B15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如何更新教師教育制度?

如何更新教師教育制度?

“學校是我們國家所有人都參加的中央教育機構。我們需要好學校,而好學校最需要的是好老師。”

以上引自德國教育部去年發表的“教師教育的里程碑”調查報告,開宗明義:好的教育源自好的老師。近年全球各地致力課程改革,重新整合課程成為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勢。要達到此目標,首要步驟便是革新教師教育,這就包括了培養與培訓制度。

德國的革新可追溯至在二〇一三年提出的“教師教育質量”改革項目。計劃宗旨是從質與量兩個層面共同優化現行制度,全面更新教師教育,以此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計劃預期於二〇二三年完成,上述引言則出自去年的“期末報告”。

計劃的全面性恐非本文所能詳述,單是新入職教師的課程革新,便已包括融合教育、科技教學、第二語言教育、STEM教育(泛指與理工科相關的學科)、國際教育觀、早期教育計劃、可持續發展、民主教育,以及師徒制等。每一項的課程內容、方針與規劃都有詳細介紹。德國政府相信,這些能力都能為國家的未來帶來效益。

報告的另一重點是教師教育的革新,分了兩個階段投放資源。首階段旨在建立有效制度,而第二步則是強化教育。德國政府認為,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有效地改善現行機制。欲速則不達,首步先制定好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與素養,有了清晰的內容,才能配合教師生涯不同階段之所需,設立相應的課程。由有志報讀大學的學生,到實習,再到新入職教師培訓,以及在職進修。教師需要怎樣的能力?不同階段培訓所需為何?能有連貫性才是重點。

為此,高等院校的介入是必須的。德國教育部賦予高等院校的使命不只為教師提供培訓,更關注其對教師培育與培訓制度的建議。因為對教師進行在職評估,搭配學術界的前瞻性言論更具價值。而只有與學校合作,相關的研究才不會離地,這種整體規劃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合乎未來社會所需。

除了德國,因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成績(PISA)而備受關注的芬蘭,也在二〇一六年提出“教師教育發展”新計劃,開始着手更新教師培訓。該計劃的最新版本把實施期限定在二〇二二年至二〇二六年,用以配合二〇一八年推出的兒童教育計劃(ECEC)。計劃內容除了更新教師專業能力所需,更聚焦高等院校跨校合作、為教學人員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培訓課程。至於內容的調整,高等院校必須以研究為基礎,只有把握現況才能讓本地教育適應世界潮流,同時配合本地需要。

較為鄰近的澳大利亞也自二〇一四年開始進行課程與教師培訓改革,本年發表的“國家教師隊伍行動計劃”報告,着眼分析教育界未來的人手需求、薪酬情況及教師福利等。此外,報告也談及高等院校投入教師培訓的重要性,不單只提供培訓,更有兩點佔了較大篇幅:減少教師不必要的工作負荷,從而使教師價值最大化,在未來成立小組,以量化方式評估達標程度;支援新入職教師計劃,了解新入職教師的適應問題,並進行追蹤研究。

這種改革並不局限於歐美。日本於二〇一三年開始着手修訂教師培訓制度,二〇一八年推出新計劃,並於二〇二二年公佈臨時草案,進一步改革教師培訓、招聘及其制度,以適應教師隊伍的多樣性及教師任職生命周期縮短等問題。而韓國也於二〇一五年進行教師培訓的改革與更新。其他地方如新加坡、泰國等,也有類似舉措,在此不再贅述。

在教學現場,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當全球各地開始推動下一波的課程改革,首要考量的,自然是教師的培育與培養問題,這便不難理解各地為何都不約而同地更新有關系統和制度。要改變教育現場的氛圍,需花時間落地生根。

澳門教師素來有積極參與培訓的傳統,不管是出於法定還是自身需求。要跟得上下一波課程改革風潮,是否應讓現行制度進行配合?按國際經驗,不難找到數道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高等院校的參與度是否足夠?教師專業能力與素養革新了嗎?有否透過研究與調查把握社會現況與世界潮流?由培育教師到在職培訓,是否具連貫性?

藝 康

2023-07-31 藝 康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79082.html 1 如何更新教師教育制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