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古典音樂氣候尚待形成
儘管澳門國際音樂節和澳門藝術節已經歷四十年,儘管建團超過四十年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在大中華地區同類樂團中的水準曾經傲視同儕,儘管在這二十多年陸續湧現民間音樂團體,儘管學習音樂已慢慢進入青少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但從最近的音樂會觀眾可以知道,買票進場的觀眾增長有限,澳門古典音樂的氣候仍與政府投入不相稱。
古典音樂的興衰,很大程度取決於地區音樂教育推廣的熱忱與力度,與家庭和學校是否重視均有關係。因為正統音樂的發展與其能否在社會上形成氣候,令澳門走向具有文化藝術靈魂的城市息息相關。
然而,目前不論學校或政府,在青少年學生中推廣力度仍是雷聲大雨點小,由於對古典音樂的影響力和重要性認識尚淺,因此在政策和資金投入方面仍遠遠不夠。四十多年前,香港已成立音樂統籌處,在社會上大力推動音樂普及教育,政府大幅度投入支持青少年學樂器,培養出一大批本地具國際水準的音樂家。香港藝術發展局也通過直接資助和鼓勵商業機構贊助,幫助本地社團發展,整個社會的投入,為香港文化帶來寶貴的積累。
購票聽音樂會是社會對藝術文化認識深淺的試金石。回歸後的十年,政府花了大力氣試圖扭轉人們的“贈票”文化,尤其是以藝術家的演出素質來吸引大眾購票進場。這是對音樂家、藝術表演者的尊重,也是城市文化的進步。澳門的正統音樂表演,尤其是交響樂團音樂會,受到場地限制,未能獲得應有的重視。譬如還不能稱得上標準音樂廳的文化中心,是否能滿足本地僅有幾個樂團的演出需要?就連政府本身的職業樂團,樂季音樂會也不能全部在此演出。
希望本地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多到現場聽音樂會,支持本地樂團的演出。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