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7月17日
第B16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一代不如一代?

一代不如一代?

近年跟朋友聊天時,經常談及一個話題:“學生一代不如一代!”

先簡述所謂的邏輯理據:現時教青局對小幼及初中階段有留級率的限制,以及澳門的升學之路可謂既廣寬又多元,因此學生近年容易升級之餘,又能相對無壓力地自由抉擇升大方向。在這個幸福的環境中成長,學生容易缺乏學習動機。學科知識若不紮實,又如何能應付國際上的各種競爭呢?因此一代不如一代。

以上的看法,多數歸究於社會和政策,認為是這些因素造就了一班沒有軟實力的學生。但筆者嘗試反思一問:“一位數學教師,若不比較數學能力,他真的比學生優越嗎?”我個人的答案是“不一定”。現時我們培養學生,不是希望他腦子裡只裝滿書本上的知識,更不是想讓他成為一台只會做題的機器,而是應具備在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能力。打個比方,我相信時下青少年的資訊科技素養,會比一名三十多歲的教師更好。青少年或能巧妙利用ChatGPT幫助他們完成報告,並更好地將其呈現出來。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能夠成為一位教師,就是因為我們比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但這個準則現時還成立嗎?

筆者認為教師不能故步自封、再沿用過去標準去評價新時代的學生,並希望教師們能思考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為什麼要教?我們有時為了一種題型,不停地對學生進行操練,原因是之後考試會考。但如果不考慮考試因素,學生為什麼一定要學習這個知識點呢?對它進行密集性操練的意義何在?至少應了解特區政府的課程教學綱要,明白我們希望學生最終能具備怎樣的素養,而不只局限於純為考試學習。

第二,教什麼?一般認為就是教授書本的知識,但正因為我們過分注重把書上的知識直接“告訴”學生,導致學生缺乏自主閱讀及自學能力。其實,現時各地的課程改革中已開始關注學科的核心素養、跨學科整合、大概念教學等新式教學理念,這些改變都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有更高層次的理解,這樣才能更利於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現實情境中。

第三,如何教?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我講你聽”,學生最終能吸收多少,取決於教師演講水平、教學環境及學生理解能力等。但其實有更多的方法能提升教學效能,如小組合作、翻轉課堂,以及利用資訊科技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應把握好自己引導者的角色職能,讓學生們最終除了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外,更能夠培養多方面的素養。

第四,如何評核?過去教師以紙筆測驗的形式作為學生成績評量的依據。筆者認同紙筆測驗在教學上的重要價值,但反對“以測代教”的教學模式,因而慶幸近年教青局積極提倡“形成性評核”及“多元評核”等概念,讓教師對評核的理念和方式有更多的認識。評核不只是最終目標,也是為了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效、為後續的教學提供調整依據。

最後,筆者認為,若果學生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那麼其實教師自身也應負上一定責任。簡單一句,“活到老,學到老”,足以表達筆者對同工們的勉勵。

黃響麟

2023-07-17 黃響麟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76354.html 1 一代不如一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