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文化內涵
端午節的粽子尚未吃完,市面上已開始推銷月餅,這似乎是近幾年出現的現象。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實力不斷上升,老百姓生活越過越好,手中有錢財,美食消費必為首選。回憶五十年前,人們追求的只是填飽肚子,哪敢有美食奢望。
中國傳統節慶,不同節日有不同的美食:除夕北京人吃餃子、上海人吃餛飩;元宵節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湯圓與元宵相類似,製作方法略有差異);清明節江浙人吃青糰;端午節幾乎全國都有粽子;乞巧節有七巧果;中秋月餅風行各地,而且品種繁多;重陽節登高,不登高者就吃糕(糕、高同音);臘八節有臘八粥(八寶粥);冬至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大開宴席……
除了美食,中國的傳統節日更有文化內涵和多種活動。以端午節為例,首先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第二,家家戶戶包粽子;第三,賽龍舟,澳門賽龍舟規模盛大;第四,端午有辟邪防疫內容,小時候在鄉下,端午節大家喝雄黃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用手指蘸點雄黃酒點在眉心,有種儀式感,家家門口掛幾條艾草驅趕蟲子,男女老少胸前掛一個造工精緻靚麗的香囊,內裏放置中草藥,氣味香濃。此香味可驅趕蟲子、防細菌病毒,其實有防疫功能,端午節習俗具有衛生保健的內涵,文化內容多多。其他傳統節日,無論是中秋、重陽等等同樣富含各種文化內涵……
網絡上有人感歎,現今人們過節,只是吃喝玩樂,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都忘記了,期望民間能傳承這些傳統習俗和儀式。我也有同感,傳統節日的活動,應該保持中國人特有的品味,但是要完整傳承是不可能的。世界日新月異,生活千變萬化,民衆的意識和認知與過往大不相同,不可能照搬以前的一切。從前過春節小輩要向長輩跪拜磕頭,有些節慶日家裡設宴席點燃香燭祭祖,七月半街邊燒紙,中秋節備一個用神香編製的大香爐焚香拜月,包括剛才說到的端午喝雄黃酒,都已成為過去,沒有必要強制恢復。
現今每逢節日長假期,國人都喜歡外出旅遊,有的到外省市,到外國的也不少。據報道,今年端午假期內地旅遊人次突破一億。很多人端午節自己開車遠行,車多路堵,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改革開放前沒有旅遊這回事,以我自己為例,一九五九年我在高校工作,要去北京治病,沒有錢買火車票,後來是人事處長發善心給予火車票補助,才能成行。現在大不同,世界各國都歡迎中國人去旅遊。當然,澳門也希望內地人來度假,今年三天端午假期日均九萬客進入澳門,為小城帶來繁榮和熱鬧。
(節慶文化 · 上)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