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年代的首部美劇
偶然從網上一文獲悉,當年飾演《大西洋底來的人》男女主角的演員:帕特里克 · 杜菲和貝琳達 · 蒙哥瑪麗,都還健在。前者七十四歲,不時參演影劇;後者七十三歲,沉迷繪畫愛好。他倆的動態資訊傳播開來,或多或少會勾起一些老觀衆的憶念。畢竟,這是開放年代國人看到的第一部美劇。
一九八○年一月初,即中美建交的第二年,央視開始每周四晚上八點播映該劇,每集一小時,持續達逾四個月,彼時萬人空巷,轟動至極。那時電視機還是稀缺品,但大學宿舍都有配置,一到時間,幾乎所有活動停止,大家或坐或站,凝視熒屏,生恐漏掉哪個畫面。若逢翌日考試,為複習而忍痛放棄,聽着遠處隱隱傳來的劇中音樂,只好撓頭抓耳,大嘆倒楣。整個一代,是在呼喊“打倒美帝”的口號中長大,對那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充滿好奇,從大西洋來的人好似從美國來的人,可讓人略窺一斑,稍有了解。
那時內地還沒有的電視劇,美國稱作“肥皂劇”,上世紀二十年代發端,五十年下來,劇集無慮成千上萬。內地的主管部門不選戰爭、商業、警匪、情感類故事,而首先引進這部科幻劇,事先必定有各種考量,至少不會帶來副作用。的確,最初幾集看完後,宿舍裏會有各種熱議:杜菲飾演的男主角麥克 · 哈里斯這個怪人為何手指間有塊皮?海洋生物博士伊麗莎白 · 瑪麗怎能駕駛潛艇在海底任意游弋?劇中人為什麼老戴着大寬邊墨鏡?他們手腕上的那種電子錶聽說香港有售?總之,是好些天的熱門話題。
說來好笑,我對麥克的手指間那塊皮也有興趣,課餘還特地翻查書籍,很快找到答案:這層皮膜叫做蹼,青蛙、烏龜的足趾上都有。推而廣之,兩棲、爬行、哺乳和鳥類動物的趾間,大都有這種用來划水的皮膜。劇中的麥克,既被設定為來自海洋深處的怪人,能在水下呼吸而不出氣泡,游泳速度竟然超過海豚,那麼他兩手的拇指和食指間必須要有這層蹼。
也許是巧合,一份報紙正好譯載《星期日泰晤士報雜誌》的文章稱,非洲南羅得西亞居住着雙趾族人,一些人的食指和中指間就有蹼,但並非整齊一律的。這表明,特殊人種中有帶蹼的手指。可見,科幻劇以各種幻想的元素構成,卻有一定的現實依據。
這麼多年過去了,對當年吊足觀衆胃口的《大西洋底來的人》,早已忘記劇中的具體情節,只記得最先見到的兩位美劇主角,男的身材健碩,女的長相漂亮,但彼此如病人與醫生,彬彬有禮,並不來電,也令觀衆有點失望。迄今為止,內地出品的科幻影視劇,寥寥無幾,很難說受過這部美劇的啓發或影響。但是,精明的商家從該劇發現商機,從港澳進口的電子錶,廣東生產的麥克眼鏡(俗稱“蛤蟆鏡”),隨後由南向北快速行銷,充塞內陸城鎮店舖,成為引領社會時尚的標配。這種外溢效應,肯定是讓“麥克”、“伊麗莎白”進入國門時始料不及的。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