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高街“鬼屋”
座落在香港西營盤半山高街一座富有巴洛克風格的大樓,樓高三層,地庫二層。高瞻近觀均氣勢不凡,拾級而上,仰首而望,極具壓迫感,令人生畏。外牆由粗糙的花崗石而成,每塊石頭留下明顯斧鑿痕跡,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充滿原始粗獷豪邁魅力,後來如何躍身成為“超級鬼屋”,事必有因。
過往西營盤一些街道命名十分簡單,通俗為主,以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來劃分,華人忌諱四字,因四與“死”音相近,認為不祥之字,避之則吉,況且第四街處於四條街的最高位,後來改名為高街,沿用至今。
“鬼屋”數度改變用途,前身曾作孤女院、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精神病院(洋人專屬),華籍瘋人則困在旁邊十分簡陋的房屋內,終其一生。以前精神病是難以治癒的,與其說是醫治,實際是囚禁,與世隔絕,每當夜幕低垂,嗚咽與哀號、哭聲和叫聲,濔漫整座大樓。
在日治時期日軍用此大樓作刑室之用,十人直入,九人橫出,華人枉死不計其數,死者都被棄置在大樓對面馬路的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公園就成為了亂葬崗。大樓先後被兩場大火吞噬,險些燬於一旦,日久失修之際,變得更為鬼影重重,陰森恐怖。在如此歷史背影下,已擁有足夠的條件成為“鬼屋”,加上位處偏遠,人跡罕見的半山腰,又引來靈探者的追捧,靈異事件眾說紛紜,言之鑿鑿,為“鬼屋”添上更濃烈迷惑色彩。“若問鬼影何所在?且聽大樓夜半聲。”究竟是人影還是鬼魅,一切從心念起,一念是人,一念是鬼,人正?鬼邪?誰來定分界?
物換星移,於二○一五年大樓被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跡,進行了修復和改建,保留了立面和迴廊,同時加建了現代化築建與原有立面融合一體,雄踞在半山,現在是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但迴廊不對外開放,只能遠觀。原大樓頂有十個煙囪,一個放在新大樓的停車場入口,一個放在新大樓內,另外八個則搬到西貢美利樓。
但時間並沒有把“鬼屋”之名淡化,當說到高街時,不期然就聯想到鬼屋,“高街鬼屋”,幾成了約定俗成的街道名稱,也成為了西營盤著名地標。
杜艷芬 文 陳健文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