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 積極人生
——讀《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有感
《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是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俊的作品,作者於書中以第三者的視角,結合白先勇先生的經歷對其作品進行評析。白先勇親自為此書作序,並表達了他對作者闡釋的認同和讚許。在此書的六個章節裡,我對第三章“生存的迷憫和困惑”部分感受至深。
一九六二年,白先勇的母親去世了,這對白先勇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精神打擊,他難以相信這一事實,但同時也意識到:無論多崇高、多硬朗的人,最終都難以抗拒死亡陰影的籠罩。我雖然沒有相同的經歷,但每年回鄉看見爺爺奶奶一年比一年老,讓我想起《論語》裡的一句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紀要謹記在心,一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二為他們的年老而擔憂。死亡是一件無法掌控的事,面對死亡,我們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奈!既然這樣,為何不好好珍惜現在與家人,尤其是與長輩在一起的時光呢?很多時候,我們只顧和朋友出去玩,忽略了家中長輩的孤單寂寞,情況就像《第六隻手指》中的白先勇和明姐。我們總認為有“下次”,但誰又能保證,這次不是最後一次呢?長輩最期望的,不是錦衣玉食,而是我們的陪伴。“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到永遠失去時才後悔莫及又有什麼用啊!
很多人在親人離世後一蹶不振,白先勇卻從母親的病逝中驚悚地意識到:人無法把握生死,想要與死亡搏鬥,只有在生存時,使自己的生命更完美和更富有意義。我很佩服白先勇的這種想法,而且,他還把想法付諸行動成功實踐。白先勇在《驀然回首》中明確指出:“人的青春不能永保,大概只有化成藝術才能長存。”所以,他選擇了以文學藝術作為自己追求永恆的方法和手段,他的作品無不承續着中國文學傳統的神韻和血脈:《白先勇細説〈紅樓夢〉》、《遊園驚夢》、《青春版牡丹亭》……都將與偉大璀璨的中華文化一同永垂不朽、萬壽無疆。
其實,只要為世界作過貢獻,生命就不會真正結束,因為你的名字、你的靈魂將永遠被世人傳頌。就如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他雖然已不在人世,但他的發明一直被沿用至今,每當我們看見漆黑中的電燈,就好像看見了他,他還活着,與我們同在,離去的只是他的肉體罷了。
至於我,正在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不管是音樂、文學、美術、體育、烹飪、化妝……我都願意學習、願意嘗試,希望有一天能學有所成,為世界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當然也想像白先勇和愛迪生一樣受世人敬仰,然而“名人”畢竟少之又少……那又如何?只要盡力了,就算不能做流芳百世的名人,也能做不枉此生的凡人!
蔡靜兒 蔡高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