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都酒店側的“佛國仙境”
在華夏大地,由民間人士路邊自設神像供奉而發展為神龕以至廟宇的例子,自古以來多不勝數,澳門媽閣廟便是顯例。位於愛都酒店側、高偉樂街盡頭的神龕則是當代澳門頗具代表性的又一例子。
老街坊都知道,該處原為一座供奉四面佛的小神龕,是一九七〇年代後期來澳在服務行業打工的“泰妹”自行集資興修,比氹仔賽馬會對面一九八四年開光的四面佛還要早。該處神龕一度香火繚繞,鮮花錦簇,拜祭者眾,連華人善信亦加入其中。後來“泰妹”離澳,四面佛像隨之而去,這裡不知何時竟發展出一片“佛國仙境”——澳門居民把家中棄置的神像都放到這裡來了。
現場所見,以觀音像最為大宗,琳琅滿目,彷彿一個觀音造像工藝展(圖一、二);其次關公、門口土地神位等等。如果有研究民間風俗的學者,這裡是最適合他們做田野考察的地點,因為它是體現澳門當代民間信仰源流、演變、神祇、特色的最佳例證。最有趣別致的是,原來供奉四面佛的泰式神座,現時是一尊觀音菩薩安坐其上(圖三)。令人莞爾的,還有在多尊偉岸的關公像前,竟有一枚嬌小的“洋觀音”(圖四)。這尊由葡國設計師李潔蓮(Cristina Rocha Leiria)設計的觀音像,融匯西方聖母與東方觀音形象於一身,市民暱稱“洋觀音”,看來不久後有可能會變成極具特色的澳門本土神祇。
我八年前曾來此處拍攝,其時已有一穴神龕置滿觀音像。那天放假特意過去再訪,見到有位先生正在清掃打理,請教之下,原來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朱先生。他和其他居民自發熱心地來此義務工作,把一片神龕社壇整理得井然有序、乾淨清朗。神像與神牌被分門別類、高低有序地錯落放置,一片佛國風光。我驚訝地發現,這片佛國竟有大量新“居民”移入,現時左右兩個龕位已滿,前面再加一桌,連地上、對面牆也被“開發”拓展了(圖五)。朱先生說,許多太過破損殘舊的神像已被他棄置,否則這裡就更“神”滿為患啦。
圖/文:黃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