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變味了
近日,雲南一條“女生參加潑水節遭周圍男性過度潑水、撕扯雨衣”的視頻登上熱搜。時隔三年,雲南“傣曆1385新年潑水節”盛大“開潑”,同時引起了不少爭議。
視頻中,女生被十幾個手拿水槍的陌生人拿着水槍“圍攻”,她護住頭臉,舉起雙手希望大家別潑了,但依然被逼得動彈不得。人群中還躥出一個陌生男人,上前伸手要扯下她身上的雨衣……
潑水節時隔三年的回歸,讓人倍感失望。不少女生在網上發文感歎:“西雙版納很好,但下次再也不想來了。”部分網民認為,在狂歡的氣氛和潑水這一傳統節慶方式的加持下,該男子的行為是“情有可原”,還有人稱是“顏值越高被潑得越兇”……亦有網民質疑其是潑水節還是“流氓節”?別讓美好的“潑水節”變味。潑的雖是祝福,但仍需適可而止。
潑水節可謂盛名在外的民俗,也是當前我國少有的狂歡節,本是辭舊迎新,祛病除災的活動。專家稱:“傳統的傣族潑水,只是用手舀水潑向對方的雙肩,一小桶水可以用一天。”
從前潑灑出去的水滴承載祝福,並非為了讓人難堪。潑水節出現騷擾、猥褻婦女的案件,近年來時有發生,因水槍攻擊而受傷的事件也不在少數。譴責過後,如何打破“盲區”,將節日的真正意涵還給節日,值得深思。
千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