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鞋連理》的回憶
澳門戲劇社第三度搬演《共鞋連理》一劇,這個演出可說是我最初接觸的長篇戲劇。一九九二年,第一版的《共鞋連履》在綜藝二館演出,高中時代的我第一次看澳門戲劇社的戲,也是第一次欣賞近三小時的演出。
為什麼我前面寫了《共鞋連理》,後面又說是《共鞋連履》?因為該劇先後在一九九二年及二○○二年演出了兩個版本,前者由鄧奕生執導,後者導演為甘曉明,當時都叫《共鞋連履》。而今次鄧奕生再次執導的版本卻改為《共鞋連理》,場刊上並無說明原因。白居易寫過“在地願為連理枝”,該劇以鞋店三個女兒的婚事為主線,“共鞋連理”是合理的,而當年用上“履”,大概因為故事以鞋店為場景。
該劇原著為英國劇作家Harold Brighouse於一九一五年首演的劇作《Hobson's Choice》,一九八六年香港中英劇團找來已故戲劇翻譯家陳均潤改編及翻譯成《女大不中留》,將原著發生在十九世紀英國的故事,改編為一九四○年代香港西區,注入大量香港本土色彩及那年代的粵語特色。一九九二年,澳門戲劇社將該劇改編為澳門版,將故事搬到五十年代關前街的一間鞋店,在港版的語言基礎上又加入了一些葡語及土生土語元素,是澳門九十年代戲劇本土化的先驅劇作之一。
是次重演除了導演依舊是鄧奕生外,演員、舞美已是全新班底,舊版本的“馬樂古鞋店”改為“馬樂觀鞋店”,也許亦是新版的時代寄託。全劇最吸引人的還是語言的本土味,例如,“我唔算掗拃卦?”、“唔蒜就蕎頭囉”、“你唔想扯咩?”、“除非畀人糴嘅啫”,都是失傳多時的粵語台詞。而當年飾鞋店老闆馬樂古的何永華,演出比自己年紀要大的角色,他舞台上的自信、喜劇感叫我留下很深印象,何與過去兩版本的功臣甘曉明近年先後因病離世,令人惋惜。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