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3月21日
第B12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夢之寓言 —— 走向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之路”序

美興昌 (藝術微噴,宣紙,Ø200cm,2021)

威尼斯現場行為藝術“聖馬可的奇蹟”的構思(手稿)

“夢之寓言”去年於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澳門展區展出

夢者之舟 (纖維雕塑,木支架, 450x150x90cm,2021)

“夢之寓言 —— 走向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之路”序

自二〇〇七年以來,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八度組織澳門藝術家參與“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讓十八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於全球藝壇盛事亮相。疫情之下,海外參展殊非易事,幸而在今屆中國澳門展區的代表藝術家“一孖”藝術小組成員吳衛鳴、陳顯耀,策展人包偉鋒,以及藝博館同仁的通力合作下,展覽不僅在威尼斯順利舉行,更廣獲好評。

是屆中國澳門展區的展品共十一件套,包括行為記錄、攝影、錄像、雕塑,並以“夢之寓言”為題,呼應大會主題“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一孖”的作品洋溢着對本土的熱愛,在透過想像力的稜鏡重構社區形象之際,不卑不亢地呈現在地性特徵,於國際藝術舞台與全球觀眾對話。

這些充滿戲劇性和視覺張力的巨幅影像,固然讓觀眾輕易聯想到巴洛克建築的恢宏穹頂,但更讓我想到顯微鏡的組織切片、門上的窺視小孔,乃至預測未來的水晶球,照見草根、特權與神聖的模糊界線,濃縮過去、當下和未來。琳琅滿目的器物及生活痕跡有如堆疊的“文化層”,稠密的細節塑造了無限的觀看路徑,迫使觀眾不僅僅是“觀眾”(spectator),而成為“觀察者”(observer),重新思考影像的多義本質,以及近年澳門城市急速發展所帶來的複雜的視覺體驗。

“一孖”所提出的“行為文獻”概念,也許尚待進一步深化,但其以行為的介入以銘刻當下的藝術計劃,已相當成熟且具前瞻性。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如《結義堂》、《美興昌》、《祐漢辦公室》),與其說是小城生活的誠實見證,更像是透過適度的藝術調整、再現,重構身份認同、文化脈絡和階級秩序。

難能可貴的是,在作品中經常高懸半空的“一孖”,並非以高高在上的藝術家姿態去消費、旁觀、窺視、強行定義舊社區,而是以充滿人文關懷的策略引人注目。在展品中,以雙生兒為名的“一孖”被進一步符號化,或化身遁入民居的天使,或易裝成空有無窮物慾的奢靡帝王,藝術家因此既作為介入的主體,也是被觀看的客體,以“祐漢皇帝”及“守護天使”的形象,凸顯所謂主人與過客的曖昧和歧義。藝術家透過身體的介入,以達至對場域的“賦權”(empowerment),打破舊社區活力不再的刻板印象,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些幽微的舊城角落和生存空間,具有何等強大、瑰麗、不凡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正如藝術評論家約翰 · 伯格(JohnBerger)在《觀看之道》所言,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物我之間的關係。透過“一孖”的作品,海外觀眾得以認識澳門震懾人心的世俗之美,澳門觀眾亦能從中審視自我與社區的共生關係。這些作品取材於充滿庶民氣息的澳門社區,在飄洋過海登上國際藝術殿堂後,有必要再回到社區,讓公眾深入了解本地藝術的國際發展動向,拓寬文化視野,並為澳門中西文化混雜、質樸與浮華並存的本來面目感到自豪。

“夢之寓言”展覽的成功,證明澳門藝術“走出去”不是白日夢。然而,尋夢之路,絕非坦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澳門藝術博物館將繼續立足澳門,放眼世界,鼓勵本土藝術創作,和澳門藝術家共勉共進,攜手追夢。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袁紹珊

“夢之寓言——走向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之路”

展覽地點:塔石藝文館(澳門荷蘭園大馬路95號)

展覽日期:三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一日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免費參觀。

2023-03-21 袁紹珊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51516.html 1 “夢之寓言 —— 走向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之路”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