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霽獨登古琴臺
黃鶴樓、晴川閣、琴臺,並稱武漢三名勝。黃鶴樓位於蛇山之巔,瀕臨長江,因崔顥《黃鶴樓》詩而得名,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現樓重建於一九八五年;晴川閣,又名晴川樓,地處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名亦出自《黃鶴樓》詩句,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現閣重建於一九八四年。琴臺,又稱俞伯牙臺,位於龜山西腳下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元年。三大名勝,黃鶴樓、晴川閣均於三十餘年前重建,我都曾數次造訪,琴臺我從未有幸登臨。今來漢憑弔武漢大學教授盧烈紅兄,之後,為償夙願,更為排遣胸中鬱結,踏雪獨登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譽的琴臺。
琴臺位於知音島上,周遭環水,殿堂巍然。雪後初霽的小島,觸目是一片銀白世界,仰可望龜蛇二山山舞銀蛇,俯可瞰江漢平原原馳蠟象。走進琴臺,主建築外,尚有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殿堂前有一石臺,拂去殘雪,傳為伯牙撫琴處。伯牙,楚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姓伯,不姓俞;俞伯牙是因明末馮夢龍小說《警世通言》杜撰而訛出。《荀子 · 勸學篇》談及伯牙琴技之高超,“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鍾子期,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為一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更多時候,伯牙、子期連袂譜寫出知音故事,如戰國前期的《列子 · 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捨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亦有類似記載,可見故事在當時已流傳甚廣。後代以此為題的作品更多,如《大宋宣和遺事》“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代金仁傑《追韓信》“歎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琴臺中也留下了歷代不少騷客的詩文。有佚名作者所撰一聯,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上聯就出自《列子》,下聯出自南朝詩評家鍾嶸的《詩品》。清人宋湘有詩題壁:“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如同梁山伯與祝英台雙雙化蝶,演繹出一曲淒美的愛情悲歌,伯牙因子期之死而破琴絕弦,成就了一段知音難覓的千古佳話。知音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高山流水,千古知音,已昇華為對友情的忠誠不渝,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優良傳統和崇高美德。
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