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1月26日
第A12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文化旅遊——一個並不新的新事物

《漂流者之屋》是修葺後的 鄭家大屋首個演出

《夜 · 觀應》具有成為 文化旅遊藝術演出的潛質

文化旅遊——一個並不新的新事物

往年十二月由澳門樂團及中樂團演出的《樂韻悠揚大三巴》,今年當正疫症防控開放,免費入場,場場爆滿,當中超過一半觀眾是遊客,成為打卡熱點,似乎在名勝古蹟或世遺製作高質素的演出,可以強化澳門文化形象,也可吸引遊客。據統計資料,澳門的遊客性質在疫情前已在轉變,個人遊越來越多,當中不乏文青及尋求特別經驗的遊客,澳門的名勝古蹟正可提供適合的期望。在一月乘勝追擊的《樂韻悠揚玫瑰堂》,似乎正是在做這樣的實驗,一樣是由澳門樂團和中樂團輪番演出,但改為票價相宜的收費演出,只售一百五十元。玫瑰堂教堂玲瓏精巧,裝飾美輪美奐,音樂節已經曾經在裏面辦過多次音樂會,它的回音縈繞,別具風格,對內地遊客,應該是一種美好的體驗。音樂會設置的時間不長,在一小時之內,也適合遊客安排節目時,越多越好的心態。還記得自己有次到德國旅遊,參觀一間大教堂時,剛好有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在彩排,雖然不是正式演出,但那種雀躍的心情,今天還沒有忘記。當巨大的管風琴一響起時,我如被電擊、毛髮悚然,半個身體已經上了天堂,在雲上翱翔。

在大三巴牌坊或玫瑰堂演出並非新事,過往音樂節便曾經進行多次演出,甚至戲劇類型,曉角也曾在一九九八年破天荒地在大三巴演出了古希臘名劇《伊狄帕斯王》。但這些都不是針對遊客而設計的文化旅遊項目,在宣傳和時間編排上,也是以本地觀眾為主。如果針對遊客而去設計內容,加上有心思的宣傳,可以有更大的變化和發展。

也是在上年十二月,在鄭家大屋由澳門舞蹈家劉迎宏自導自演的《夜 · 觀應》也深具可發展成文藝旅遊演出的特質。在鄭家大屋演出,亦不算是新事,記憶所及,首次演出是在鄭家大屋修葺完成後的翌年,二〇一一年澳門藝術節邀請了足跡舞團演出《漂流者之屋》,有別於近年在鄭家大屋以鄭觀應先生生平為題的演出,作品反而聚焦於鄭家大屋的衰落,人的遷徙,澳門如移民城市,旅者漂流到達又離開,以獨特角度建構當代都市寓言,發掘出深具社會意義的話題。它由劇場編導莫兆忠聯同編舞盧頌寧結合多媒體環境劇場特色,在一段段真實的口述歷史中,跡尋鄭家大屋近半世紀的滄桑變遷。隔年後藝術節再推出《鄭家花月夜未央》,請來香港和本地舞蹈家伍宇烈、郭瑞萍和何雅詩聯合創作,中國古典舞更有當代舞蹈名家梅卓燕指導,結合多種傳統及現代的演出形式,以廣東南音娓娓唱出歷史、無伴奏合唱探索舊居故事、中國古典舞與光影藝術帶領觀眾遊走古蹟、古老樂器“笙”結合中西樂器作為音樂主軸,演出配合建築物自帶的歷史感,令人耳目一新。鄭家大屋其後便曾演出多個不同的作品,甚至有小山的人偶兒童劇《馬騮仔學擊鼓》。去年因為是鄭觀應一百八十周年誕辰,在二〇二一年便有《夢迴榮祿第》及二〇二二年的《鄭家夜宴》。

《夜 · 觀應》以環境舞蹈劇場形式演出,票房開售後,很快便要連加八場,它的目標頗為明確,在宣傳上說“以表演藝術與世遺建築的創新結合,打造多層次美感體驗的沉浸式品牌演出”,品牌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和發展,把它變成一個駐場演出,並非沒有可能。《夜 · 觀應》對比曾在鄭家大屋進行的演出,有其優秀獨特之處,而這些特點亦令到這個作品很適合發展成文化旅遊項目,下期再細說因由,同時也說說在名勝古蹟駐場演出的困難之處。

尼修斯

2023-01-26 尼修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41022.html 1 文化旅遊——一個並不新的新事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