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1月09日
第B11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時尚的背後

時尚的背後

時尚是抽象的概念,漢語詞典將它解釋為“當時的風尚”,指人們在特定的時期,對

某種事物的崇尚。

現代人對時尚並不陌生,它可以是服飾、髮型、家裝、化妝品,或生活態度。就像商場隨處可見的品牌店,打開小紅書就能看見各式風格的穿搭博主,甚至你我,在平常都有可能購買一些喜歡的單品,用以點綴自己。如今,社會經濟水平日飛猛進,大多數的人已經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購買物品從最初的實用性,變成了對美的追求,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

有時,時尚消費也與階級的話語權相關,德國社會學家齊奧爾格 · 西美爾(Georg Simmel)在《

時尚的哲學》便說過“時尚就是階級分野的產物”,社會上層分子為了保持階級的獨特地位,需要不斷地在消費上標新立異。因此,在我們享受美感帶來的愉悅之時,也可試着去看見時尚背後的一面,了解其中除了“美”以外的功用,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時尚與社會的發展

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文化亦是迥異的,其中又少不了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

在唐宋時期,社會繁榮,百姓無須擔心饑荒與動亂,便有雅趣發掘更多的生活形態。文學作品中,不乏對時尚的描述,如“每歲孟夏十有九日,都人士女麗服靚妝,南出錦官門,稍折而東,行十里入梵安寺,羅拜冀國夫人祠下”(任正一《遊浣花記》)。可見,當時的女性已產生一套屬於自己的美學表達,在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日,便有女子身着綺麗錦服、濃妝或淡抹,到梵安寺祭拜的風俗。

時尚亦源自生產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人類首次登月成功,市面上便陸續出現具有科技感的電器,後亦有迪斯科(Disco)浪潮,人們身着閃亮珠片的服飾,在電子音樂和霓虹燈裡忘我,陶醉在朝氣蓬勃的氛圍裡。第二波“科技感”的巔峰出現在千禧年間,Y2K時尚橫空出世。顏色誇張、鮮明亮麗且有未來氣息的設計,無一不體現出人們對新世紀的嚮往,對現有技術的信任。最近,Y2K風格又捲襲而來,除了時尚常被稱作“輪迴”的原因外,筆者認為亦與當下的後疫情時代有關,在全球時局波動的狀況下,人們懷念起世紀初,普世的樂觀情緒。

同時,時尚亦有政治性,如上述提到的“時尚就是階級分野的產物”。意思是,那些掌控時尚話語權的階級,所認可的價值取向在社會有主導地位。

前段時間,伊朗爆發了“頭巾革命”,群眾上街抗議,反對強制女性戴上頭巾的法令。事件可追溯到一九七九年,當時宗教領袖霍梅尼本着“去西化”的政治目標,發起了伊斯蘭教革命,勒令女性出門必須戴頭巾。之後,伊朗還出現了“道德警察”,確保女性着裝適度,符合伊斯蘭的教法,否則將依法罰款,或遭到逮捕。所以,現在我們提起伊朗女性,都會想到戴頭巾的形象,美國學者伊莉莎白 · 布加(Elizabeth Bucar)將之稱作虔敬時尚(Pious Fashion),被管束的着裝。 伊朗的民主權利是缺失的,女性被政權所壓迫,亦不得不接受宗教的規訓。

時尚與消費主義

過去,時裝高定(Haute Couture)只為權貴階層的人所擁有,人因財富被劃分成三六九等,時尚變成區分階級的選擇,帶有強烈的消費特徵。西美爾認為,消費社會是張揚個性的時代,個性的表達來自於消費與眾不同的商品,彰顯品味的品牌、與眾不同的設計、新奇的娛樂體驗都是人們引以時尚的風向標。

但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牛仔服被話語權力中心之外的青年、工人階級追捧,也使白領和藍領之間的界線逐漸消弭。譬如在美國的淘金熱時期成立的牛仔服品牌李維斯(Levi's),後成為常青藤風格的一部分,工裝褲亦被高校女生選擇,反駁了從前時尚背後的意識形態,體現出女性主義的覺醒:過去女性不被允許穿褲子。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掀起的“露營熱”,露營被稱作是年輕人最時髦的生活方式,論誰看見在營地前談笑風生,喝着咖啡的人,都不禁心生羨慕。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人們好像生活在科幻電影裡,時間不再以線性向前,反倒隨時被忙碌的工作所支配。這麼看,露營似乎是一個脫離城市的方式,人們渴望回到無拘束的大自然裡。但仔細想想,這並不代表我們回到了前現代社會。露營仍與消費掛鈎,不管是購置露營裝備,還是驅車前往營地都涉及到消費,人們依舊處在異化的社會中。而且,“露營熱”與網絡熱詞“鬆弛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看似毫不費力的方式,營造出愜意的生活氛圍。

網絡的發達讓消費變得更輕而易舉,商家運用大眾媒體傳播的廣泛性,將商品包裝成絢麗的廣告宣傳,只要打開手機,就很可能落入“陷阱”——直播間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帶貨,網紅博主接連不斷的“種草”,都似乎讓我們覺得,再消費一件物品會讓生活品質有大幅提升,令自己更幸福。因此,張愛紅指出:“時尚消費的文化悲劇在於,在被消費驅趕的商品洪流中,人們來不及駐足欣賞,隨即又被裹挾進新的湧動之中——主體完全被客體的節奏所牽制,成為一群盲從於時尚潮流的漂泊者”,我們應當警惕商品拜物教。

結 語

時尚在消費主義與階級分化的議題外,它光鮮亮麗的背後,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討論。如快時尚產業淘汰的衣物,造成上千萬噸的環境污染,以及“保質期”甚短的模特兒,她們必須在“骨瘦如柴”的審美標準下脫穎而出,不少人患上厭食症或心理疾病,以瘦為美的審美亦影響着社會……林林總總,我們需要對這些習以為常的“美麗”保持思考。

司徒子榆

2023-01-09 司徒子榆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37807.html 1 時尚的背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