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學者剖析澳出版業前景
【本報消息】昨在論壇環節,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主旨演講“中華文化創造力與國家形象傳播”,指出澳門具有“小而美”的文化特質和“小而暖”的城市氣質,故事多、魅力大、人文感強,是中華大地上獨特的文化高地。
同時,在語言、美食、演藝、建築、習俗等方面都體現世界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在未來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進程中,可推動澳門進一步成為全球文創發展的新高地。
澳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澳大人文學院教授、《古詩詞中的澳門》作者鄧駿捷,《大眾報》社長胡根,“泥人張”彩塑藝術第五代傳承人、澳大教育學院副教授張澤珣分別從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文學藝術、文化傳播、非遺傳承等角度,深入分析澳門出版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如何提升澳門出版的策劃能力、經營能力、傳播能力等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增出版智庫成果
林廣志以澳科大社文所近年來策劃、撰寫、編輯和出版的智庫報告為例,談到大學智庫的知識生產與出版傳播的重要性。澳門大量的智庫成果只有極少數在澳門出版,還有一些在內地出版社出版,如《澳門藍皮書》、《澳門綠皮書》、《中葡經貿合作藍本書》、《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等,建議澳門的出版社可在政府和相關機構支持下,挖掘與整合相關資源,主動策劃與出版兼具學術價值和政策影響的智庫成果。
鄧駿捷認為,通過閱讀澳門古詩詞,可領略文學之美,增加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也可了解和認識澳門的本土歷史文化,感受不同時代下澳門的人文風情。對澳門古詩詞的學習和閱讀,應可作為補充本地語文教育的路徑之一,有助擴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涵養文學精神,培養對成長地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胡根稱,他去年在文化公所出版長篇小說《孤島》,北京一家影視公司買下版權後,在澳門增印小說帶回內地免費贈閱,贈送數量甚至超過本地發行數量。認為澳門要發展文創新興產業,首要繁榮文化出版;繁榮文化出版,則要讓澳門出版物進入內地市場。
非遺融文化出版
張澤珣稱,近年學術界越來越關注中國非物質文遺的研究議題,在文化出版中,非物質文遺與文化出版的融合,可推進知識的創造性轉化,既能延續非遺資源的價值,又能使其融入當代社會,並為未來的文化發展奠定厚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