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守衣箱》說了甚麼?
觀劇前看場刋,說這是一齣以上世紀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期間的澳門為時代背景,講述粵劇名伶蓋嘯天對粵劇文化承傳的一份堅持。還有劇中提及澳門有勢力商人四爺義助香港粵劇名伶舊馬師曾和薛覺先逃避日軍脅逼離港返回內地的故事。對於一位六○後出生、從小受粵語殘片(尤其粵劇電影)教育的觀眾來說,重溫四十年代的生活語調、澳門風潮傳食人事件、名伶事蹟,甚是受落。但對於新生代來說,這部劇的表達手法,既有可取,亦有不足之處。
較早前在三色台《好聲好戲》節目中,新一代藝人陸浩明,演繹八十年代黎明和周海媚對手戲的配音時,也說八十年代的語調與現世代大不同,算是語言代溝,何況向前推算的四十年代生活用語。本劇重現當時澳門生活的口頭禪,讓看官感受不同時代的生活語言文化,帶給人們特别的新鮮感。舞台左方設置一個小舞台,刻意把粵劇表演和重要情節放在台上呈演,製造了不同的空間感來說故事,十分可取。唯是某些情節發展有點令人難起共鳴,甚至有種植入式廣告宣教般。愛國情懷、文化承傳,直白式宣之於口,有點兀突,缺乏深層表達的張力,難以引起振奮共鳴,聽聽便可忘得乾淨!
如蓋嘯天看報得悉香港淪陷的激憤情緒,在他沒說話前還以為是因戲班爭表演場地而生惱怒。若看報時加入皇軍鐵蹄入港的聲音或畫面,然後露出義憤的震怒,是否較令觀眾同感痛心。又如四爺謀劃營救馬、薛兩位名伶的仗義之舉。單憑對白,若不知馬、薛二人,場刋亦無相關介紹,令人難以明白。即使知道兩位粵劇人物,也有點莫名!四爺話馬老大一家走佬,乍聽以為講小城某名人,再聽方知講的是舊馬師曾。四爺唱舊馬的乞丐腔,本想引起觀眾共鳴,但不懂的只有莫名,何不直接播放舊馬的唱聲錄音?當四爺談薛覺先時,隨即轉口稱他渣哥,一定以為觀眾也知道薛的別稱吧!如此種種,給觀眾一種斷層疏離之感。日本特務壓迫香港梨園佬倌,名伶愛國不畏生死。若以影像或在小舞台演繹日本特務與名伶重點對話,四爺望着有關便義憤填胸決定設計援救。如此觀眾看起來是否較易受落,激發共鳴!
《風雨守衣箱》一劇表達了梨園子弟的家國情懷,以及對粵劇文化傳承的堅持執着。編撰的故事內容對今人來說,本是一齣十分恰當的愛國意識及文化傳承教育的舞台劇。且朱振華老師在詮釋粵劇的功架運用相當精彩,甚是吸引,極具文化教育意義。可是,令全劇不流暢的是過度透過對白以宣教訓導語表述,不但令多位演員對白甩口,更令效果不彰。何況,故事是要說給觀眾知道,就要考慮受眾是否接收到信息、理解和明白。畢竟,四十年代距今已有大半世紀,不單是說的人要明白,聽的人也要明白,澳門故事才能一直唱好下去!或許疫下社會經濟困難,各方面資源不足,排練時間有限,期待將來資源充裕時,有關方面把這個澳門故事說得更出色動聽。
黃慧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