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布林模式
“‘哥布林模式‘承認我們並不總是要在IG和TikTok上,展現理想化、精心打造的自我,這令人鬆了一口氣;歷經二○二二年,大家都有點負擔不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總裁格拉斯沃表示。
因此,《金融時報》的時尚副主編卡蘿拉認為,“哥布林模式”不代表真的要放棄人生,而更像是在平常兢兢業業的生活中,暫時進入“精神上的休假”,用以慶祝狂野的自我,用“反完美”來修復身心健康。
【摘自:〈二○二二爆紅年度字“哥布林模式”是什麼?〉,邱韞蓁,商業周刊,二○二二年十二月九日】
踏入十二月,各式各樣的“年度總結”又湧現,而在眾多總結中,我認為牛津字典二○二二年度代表字“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最具時代意義。
不少華文媒體將哥布林模式翻譯成近年流行的用語“躺平”或“擺爛”,但這兩種翻譯方法顯然未夠精準,因為與這兩者的“自暴自棄”相比,哥布林模式更接近一種自我賦權,要與事事追求完美的大風氣抗衡。而我之所以認為它具有時代意義,在於過去三年,我們在疫情、經濟衰退的雙重夾擊下,生活早已大受影響,與理想、完美等標準都已經越走越遠,執意要留在“完美”的幻象中,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同時,自媒體的大行其道亦令這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心態加劇,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活得比你好”這惡性循環的受害者。所以,哥布林模式正好捕捉了網絡年代、疫情時期的心理狀態。
生活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低谷、逆境必然會出現,而學會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比一直保持完美來得更重要。可以的話,不妨讓自己停下來,好好的哥布林一下。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