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灣區融合發展科創
【本報記者廣州電】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指出,大灣區發展科創要走融合發展之路。
實現科創具三優勢
鄭永年指出,去年底我國居民年均GDP達一點二萬美元,比起台灣人均GDP二點七萬至三萬美元、新加坡人均GDP近七萬美元,數量性經濟發展已走到盡頭,只能以高質量發展。所以要強調科創。科創對一個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很重要。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科創中非常有優勢。要實現科創,三個因素缺一不可:一是需要擁有一大批具有基礎科研能力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二是需要一大批可把基礎科學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企業或機構;三是必須具有足夠強的金融系統來支撐這種轉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和港澳兩個城市融合發展,三個因素均有,共同發展就可共同精彩。如果不融合香港就沒有希望、不融合廣東則很多問題解決不了。
比如香港有很多好的大學世界排名靠前,廣東有不少科研機構包括國家的大實驗室,如果整合起來,基礎科研能力不比上海差,但不整合而各自為政,則沒那麼強大。
藉行政改革減阻力
又比如珠三角企業轉化能力世界第一,但香港沒有這樣的企業。再比如廣東可借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國際金融系統(倫敦交易所也屬香港管理)。為此提倡粵港澳大灣成立一個金融中心,從而形成以上海為核心的雙金融中心,以香港為中心融合大灣區金融中心,與華爾街競爭,融合發展令大灣區不僅是中國最強區域,也是世界上很強區域。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碰到很多問題,比如各自為政,他認為在“一國兩制”之下,大灣區目前是十一個城市有十一個制度,阻力來自行政阻力,僅深圳和廣州就有許多東西不統一,因此強調規則、標準、管理統一非常重要,可以通過行政體制改革來減少阻力。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一大市場,要通過改革和開放,因為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不開放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變成發達經濟體。
他提出中國正開始第三次開放,第一次開放發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兩次鴉片戰爭是被人家打敗,被迫開放;第二次開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就出現今天的中國。現時需要第三次開放,即新的改革、新的開放和新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