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舉燭 莊子舉足
武術較量,有句話曰:“錯打正着。”意謂出手是錯的,卻打中對方要害。不過這樣的僥倖可遇不可求。
《韓非子 · 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故事是說:楚國郢都有個人要給燕國宰相一封信,晚上寫信時,燭光不亮,就對拿燭者說“把蠟燭舉高”(也可理解為“點燭”)。他專心注意於寫信,卻因為分心於“舉燭”,無意地把“舉燭”兩字寫於信上竟不自覺。其實“舉燭”兩字與書函無關。但燕國宰相接到信後,見到“舉燭”兩字,竟是“蒙查查,咖啡當奶茶”,認為“舉燭”是崇尚光明,暗示任用治國者務須是德才俱備者。燕國宰相把這事禀諸燕王。燕王甚悅,言聽計從,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
火生於燭,燭之生光靠的是火,那麼舉燭、舉火其實一也。所別者:舉燭是為了照明,舉火是為了療飢。《禮記 · 問喪》:“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莊子 · 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這兩句話引申為過活。揆諸今日的社會,“無飯”主婦,幾乎家家如是,上酒樓,叫外賣,成為“模範”主婦。長年不舉火,則遑論“十年不製衣”了。其實這是現今社會的分工。
與“舉燭”音近而義異者為“舉足”。孔子,至聖也,卻有人要“教訓”他,而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那人是誰?漁父者也。他說:“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漁父是說:有人畏懼影子,憎惡腳跡想拋棄它而走,跑得越多而腳跡越多,跑得越快卻影不離身,自以為還慢,快跑不停,弄得力竭氣絕而死。不知若處於陰暗處,影自消失,靜止下來,腳跡自然沒有。
漁父所說的其實是“心魔”,自己製造很多“假想敵”,導致飲食不安,坐臥不寧,難怪漁父說:“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於不免矣。”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