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增安全意識減交通意外
過去四天接連發生兩宗行人疑使用斑馬線時被車撞倒的交通意外,三名行人一死兩傷。原本為行人提供安全的過路設施反而不安全,再次令人關注人與車之間的路權問題。
斑馬線一向是行人信賴的安全過路設施,車輛在斑馬線前停車禮讓行人的良好駕駛習慣,亦為遊客所稱道。隨着近年車輛數量上升,人口密度增加,行人在斑馬線被撞的交通意外上升。社會亦關注到斑馬線的設置,例如是否過於接近轉彎路口,或行人被路邊物件遮擋等。交通當局近年對此多所改善,例如將接近路口的斑馬線後移、將部分路段的斑馬線改為燈號控制等。
全澳現有二千多條╱組斑馬線,不少駕駛者認為斑馬線設置過多過密,令行車不暢,也削弱駕駛者對斑馬線的“重視”;行人則認為過路設施不足,建議優化步行環境並設置更多的斑馬線。本澳人口及車輛密度均居世界前列,人與車之間的路權有不少矛盾,不只是足夠與否,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好人與車之間的流動暢通,前提始終要以保障行人的安全為本。
近日發生在斑馬線上的交通意外均是離島的大直路,過路行人相對疏落,路面視野開闊,意外起因仍待警方調查。斑馬線的設置原則上是車讓行人,行人有絕對優先權。但近年發生在斑馬線上的交通意外增加,令人擔心斑馬線安全不再,反成“安全陷阱”。
本澳人多車多,部分斑馬線所在區域在繁忙時段人流不斷,有駕駛者為趕時間,往往在人流通過前或稍為疏落時加油通過;亦有行人未待車輛停下便直行直過,人車爭路,險象環生。
要提升斑馬線的安全環境,有建議應增設警告燈號、自動拍攝系統或路脊等設施。但意外始終與駕駛態度及行人使用斑馬線的安全意識有關,一方面應提升駕駛者在斑馬線前減速及禮讓行人的自律性,如加強對人行橫道沒有讓先的執罰,加強對違例者的教育;同時在人流較疏落、車速較快路段的斑馬線,考慮改為自動控制燈號過路設施,以科技手段減少意外發生。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