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11月14日
第A09版:澳聞/特刋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拓休憩空間提升生活素質

拓休憩空間提升生活素質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人口增長與土地制約,城市發展似乎必然面對自然環境、休憩空間的得與失。尤其在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本澳,樓宇櫛次鱗比,石屎森林中僅存的綠地與休憩區、居民在忙碌生活中僅有的喘息空間,買少見少。但見鬧市中的林茂海邊大馬路臨時休憩區兒童遊樂場,昨日正式開放後旋即人山人海,一度需實施人潮管制,當中的沙池區不單只要預約,名額更爆滿,足見居民對休憩空間及兒童遊樂設施的渴求。

疫情爆發近三年,出入境限制讓澳人假日少了出境遊的條件,有關需求便由本地的玩樂及休憩設施承載。市政署近年持續重整和優化公園及休憩區設施,從較大規模的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到首設“兒童飛索”的水塘公園遊樂場,如今再有林茂兒童遊樂場,都成為家長和小朋友“放電”的新空間,且各具特色,不再倒模。政府積極回應居民對休憩設施的需求,值得肯定。

然而,居民對綠地與休憩空間的需求,有增無減,特別是近期多個公園及休憩區須騰出空間用作核檢站,變相減少了社區休憩空間。又如,氹仔廣東大馬路四幅多年沒有發展的土地,政府收回後曾計劃興建車胎公園,後來擱置,最近“還原”為住宅用地,相關的規劃條件圖草案亦獲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但公示期間共收到數百份意見,不乏反對聲音,更多是支持興建公園、休憩綠化區、社會設施等。

土地資源有限,人口增長加劇,土地儲備傾斜居民的居住需求,無可厚非。但到底本澳的綠地及休憩空間是否足夠?有否制訂明確的社區設施和休憩空間人均面積標準?再者,本澳公園雖超過四十個,休憩區包括臨時性的有七十多個,數量可觀,卻整體分佈不均,如本澳的大型公園均集中在新發展區如皇朝區、離島區等,舊區如新橋、內港、下環一帶則只能“見縫插針”,缺乏大型休憩設施。

政府近年收回多幅閒置土地,但依舊“閒置”未作任何規劃,能否先釋出作臨時休憩空間或體育用地,還居民一個合理的社區環境,提升生活素質?

夏 耘

2022-11-14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26896.html 1 (新聞小語)拓休憩空間提升生活素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