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表聚焦鄉村振興
中共二十大今日開啟的首場“黨代表通道”上,來自科技創新、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一線的黨代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中外記者們講述發生在身邊的變化與成就。
科技創新端牢飯碗
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雲南省瀾滄縣駐村科技特派員朱有勇被譽為“土豆院士”。談及農業創新的新實踐,他舉例說,在蒿枝壩村,沒有水田,只有旱地。針對這個問題,展開水稻旱地分薛和旱地除草兩項創新,根據雜草的生長規律,創建雜草萌芽期的封草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今,農民的口糧從粗糧換成了大米。今年雲南推廣了五十萬畝,蒿枝壩村推廣了四百○五畝,最高畝產七百八十八公斤,最低六百三十四公斤,總產廿八萬公斤。蒿枝壩村二百七十七人,人均產量超過了一千公斤,飯碗牢牢地端在了我們自己的手中。
瀾滄縣曾經是深度貧困地區。二○一五年,六十歲的朱有勇,成為了脫貧攻堅一員,把實驗室搬到了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用冬閒田種上了冬季馬鈴薯,推廣林下中藥材,開辦農民技能培訓班,讓農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他表示,將繼續扎根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為廣大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如今的下姜村,已成為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二十大代表、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姜麗娟介紹,這些年通過農文旅融合,下姜村闖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增收致富之路。已從貧困村發展成了農家樂、民宿忙、瓜果香、遊客如織來下姜的富麗鄉村。
她說,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每年村民都可以拿到村裡的分紅;通過5G遠程醫療,在家就能請省城的專家醫生看病。鄉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村裡又主動與周邊廿四個村抱團組建“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黨委,通過資源整合,產業連接,打造“共富聯盟”。
菌草技術幫助脫貧
年近八旬的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熹是電視劇《山海情》裡農業專家的原型。他講述了一個菌草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的故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菌草種植成功後,一位國際友人把女兒的名字改成“菌草”,還特地登報公佈。
“如今,菌草技術不僅讓閩寧鎮的老百姓脫貧致富,而且推廣到了一百○六個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因為菌草擺脫了貧困。”林占熹表示,中國已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菌草技術骨幹上萬人,一些留學生把菌草技術翻譯成十八種文字,為各國老百姓服務,為全球減貧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來自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的二十大代表楊寧說,十二年來,江門村人均純收入翻了十倍;十二年來,她也從一名大學生變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她並表示,將繼續扎根苗寨,更加努力,讓苗山更美、苗寨更富、苗家人更幸福。
(北京十六日電)
本報駐北京記者 王 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