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9月22日
第B16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天上每顆星 都是我們曾愛過的人

⬅➡電影鏡頭對準殯葬行業

《人生大事》

⬆孤女武小文闖進莫三妹混亂不堪的人生

天上每顆星 都是我們曾愛過的人

——談《人生大事》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正坐在茶餐廳裡吃早餐,頭頂電視機裡正在播放紀念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離世的特別新聞節目,電視畫面不停切換世界各地自發前往哀悼致敬的人龍;茶餐廳裡,幾乎所有食客也都停下手中刀叉筷子,聚精會神地抬頭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人生大事,生死二字,一位並無實際政治權力的女王去世,卻如此牽動全球人心,自動自發地為之悼念送別,慨嘆之餘,亦難免牽動我們對“生死”二字意義的深思。

古往今來不少藝術作品中,“死亡”都是被永恆書寫和探討的議題之一,和“死亡”有關的人與事,自然也吸引了讀者和觀眾的興趣。二○○八年,日本影片《禮儀師之奏鳴曲》將從事殮葬的業者人生放到鏡頭前,譜寫生離死別的動人樂章,更拿下次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珠玉在前,後來者如何從同樣題材中挖掘出不一樣的人文風景,挑戰着世界各地的後來者,今年內地公映的電影《人生大事》,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故事講述了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在某次出殯收屍的過程中,遇上失去相依為命外婆的孤女武小文(楊恩又飾),令莫三妹混亂不堪的人生——工作飽受社會偏見,和父親關係惡劣,女朋友又出軌轉投他人懷抱——再闖入一個不消停的“小祖宗”,但兩人卻從“火星撞地球”的冤家對頭,慢慢因彼此生活交集,而變成了溫暖相依、不離彼此的同命人……

編導劉江江將鏡頭對準“殯葬”這個在內地仍頗為特殊甚至有些神秘的行業,用充滿人間煙火的現實筆觸,描繪了一群掙扎在社會邊緣和底層的小人物。究其源頭,原來劉江江的家人就是殯葬從業者,他某次接受採訪時談及創作初衷:“雖是喪葬題材,但我們拍的是生活,是衣食住行,是世間的美好……它(殯葬)像鏡子一樣,折射出這個人這輩子是怎麼回事,折射出你家裡的事、你個人的事,它是個治癒的過程。”

面對關於生死的沉重議題,《人》選擇了輕鬆甚至有些搞笑的方式來講故事。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既不需要迴避,也不必刻意美化,因為它本就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日常,正視死亡,就是正視生命;尊重死亡,也就是尊重生命。有別於近年國片常見的重金堆砌:充斥大明星、大製作,卻故事虛弱、內涵空洞,《人》終於讓電影回歸“故事”,重拾感動人心的敘事力量。某種程度上,它也進一步拓展了內地社會現實類電影的題材和風格——跳出小眾文藝片格局,嘗試以更接近主流電影的創作手法,在中國現實社會的背景下,探討有關生死的深刻主題,上映首個周末便創下二點五億的票房佳績,看來亦得到了觀眾的讚同與認可。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影片雖有不少討巧的、充滿笑點的轉折設計,但商業味有餘,卻淡化了給觀眾帶來的思考力度,尤其是下半場漸陷入皆大歡喜的俗套戲路,未能保持聚焦故事內涵的挖掘,以將故事意義提升到更高層次,不得不說還是有些令人扼腕。

古語云:“未知生,焉知死?”此話點出“生”與“死”的一體兩面:只有了解生命,才會明白死亡的意義;恰如只有看清了死亡,才會更加理解生命。人生最怕的就是虛度年華——來人間白白走了一遭,最後卻甚麼也沒有留下,但《人生大事》告訴我們:雖說芸芸眾生皆為人間過客,但只要我們願意抬頭去看,就不難發現: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我們曾愛過的人。觀眾從影片中看到的,除了生與死,還有那些超越生死的東西——比如愛,比如思念和記憶。

行文將盡,茶餐廳裡的食客們已復如常,電視新聞節目亦接近尾聲,從走馬燈般的回顧片段裡,我讀到了這句英女王留給世人的名句:“有些難過和痛苦是言語無法撫平的。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Grief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love)。”面對死亡,如果我們感到悲傷,同時亦當感到歡喜——因為那代表我們曾經愛過,生命雖已消亡,但記憶、思念和愛,仍將留存於世,繼續存在……

李 爾(iamleer@gmail.com)

2022-09-22 李 爾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16757.html 1 天上每顆星 都是我們曾愛過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