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二十四詩品 · 纖穠》
傳統,一個活在人們刻板印象中的詞,許是受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某些“公知”的影響,我們總認為傳統便是與時代割裂,沉湎於過去,與創新格格不入。
但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萬物皆變,固守一隅者終將會被淘汰。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踐行。換句話說,在不變的根與魂之下,傳統文化需要順應潮流,獲得新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持續發展。
而遊戲《原神》,便是體現傳統與創新的最完美例子。前日被央視點名表揚的PV《神女劈觀》,將戲曲唱詞融入新時代傳播形式之中,讓本來與年輕群體相隔甚遠的京劇重新煥發出了生命力,更是一次面對海外的成功的文化輸出。其中悠然綿長的一聲唱腔“可歎——”,嘆盡古今多少風流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道盡了浮世冷暖,因果交纏。一句“曲高未必人不識出,自有知音和清詞”更是寫得極好,清雅不必嘆孤零,那人便在,燈火闌珊處。
同樣是遊戲,為什麼《王者榮耀》就不是一個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樣本,究其原因,《王者榮耀》僅僅是借了傳統文化的軀殼。詩仙李白變成了刺客,諸葛孔明成了法師,判官鍾馗則成了黃金礦工。往日嚴肅的歷史人物似乎成了一個個小丑 ,悲哀地活在《王者榮耀》給他們打造的皮囊裡。《王者榮耀》只是在消費傳統,售賣情懷,而真正重要的精神內核與廣博的內涵,蕩然無存。
正所謂“厚德載物,水善萬利而不爭”。中國之文化,一如那流轉不息,哺育萬物的水一樣,是相容併包,新舊共存,包羅萬象的。他並不局限於詩詞歌賦,也可以是遊戲視頻;他可以中而守正,也可以海納百川。《原神》裡的“璃月”,正是中國的縮影。萬民堂的裊裊炊煙一如中國文化裡的“食與人間”,海燈節的滿夜宵燈則是中國人民辭舊迎新的美好祝願;荻花洲的朔風起兮是俠客仗劍的衝天豪氣,而絕雲間的真君和仙人則是山野林風、雪泥鴻爪的不染凡塵。在“璃月”,我看到的不僅是文化符號,意象與歷史傳統的重演,更是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交融。傳統的本身增強了力量,因為他不停地應用在新的局面上。
習主席認為:“傳統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根基所在,是一個華夏民族得以構建的根基。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和自信的來源。”千年文脈如悠古的磐岩,需要在新時代的“雕刻家”手下,改變容顏,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光彩。而那一個個的“雕刻家”的重任,則應該由我們來承擔。我想,這才是給傳統文化,也是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鄧浩熙 鏡平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