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赤壁賦》 共適清風明月
嘗見一篇評論《前赤壁賦》的文章。作者認為,蘇東坡用相對主義的觀點消解了個體面對宇宙而生的短暫虛無感,從而實現了對生命有限性的哲學超越。然而此一超越,實乃偽超越。因為蘇東坡在抒發人生短暫的慨歎時,錯把江山的長在作為對照,其實江山甚至宇宙作為“有”何嘗永恆?由於參照物的選擇錯誤,蘇東坡未能實現對靈魂永恆性的領悟以及從此岸到彼岸的一躍。
這個說法一方面是用基督教的彼岸理念貶抑道家的超越精神,另一方面是以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貶抑蘇東坡的相對主義,可惜都是似是而非。
《前赤壁賦》是文賦名篇,文中的主客對話令人回味無窮。在我看來,蘇東坡在肯定了人生須臾的前提下(“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在更高層次上肯定了不朽的可能性(“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裡的“不變者”,既可以是作為本質的“道”,也可以是先驗範疇的“道”,它是無形的,卻又顯現於“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因此,蘇東坡所謂“共適清風明月”的境界,分明就是“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具體寫照,也是此在與永恆的瞬間合一,用尼采的話說,這是刹那永恆,怎麼就成偽超越了?
此外,基督教固然講超越,但超越的法門不只一途,只要能夠在世俗世界之外“看到”一個本體世界、並且試圖向本體世界提升的思路,都是超越精神的體現。蘇東坡以他的豪放曠達消解了飄逝與永恆的對立,從而走出了庾信式的盛年難再、繁華成空的悲情,我們因此大可將《前赤壁賦》中的“客”看成是庾信的替身,而“蘇子”的答客問,則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遍被華林的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悲觀主義人生觀的回答與調解。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