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猴痘病例與德病毒同源
【本報綜合報道】據香港中通社、《中國青年報》十九日消息:中國疾控中心周報十九日發佈了《現場紀要: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中國重慶市,二○二二年九月十六日》,詳細介紹了該病例的具體情況。紀要提到,基因測序表明,該病例感染毒株屬於西非B.1分支,與六月二十一日採集的德國株高度同源。
曾有男男性行為
現場紀要指出,一名二十九歲的中國籍銷售人員於九月二日至八日訪問德國,九月二日在柏林發生男男性行為。該人員隨後前往西班牙,九月十四日返回重慶。
九月九日,該男子喉嚨乾燥發癢、發燒,右腳出現紅色皮疹和膿皰。九月十一日曾到私人診所就診,服用消炎藥。九月十四日在重慶市新冠肺炎隔離點隔離。他自稱出現類似猴痘的臨床表現,隨後被重慶市疾控中心確定為猴痘疑似病例。
經過檢測,上述病例中的猴痘病毒屬於西非系B.1支,與六月二十一日採集的德國病毒高度同源。這些結果確認了該病例是中國大陸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
目前,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多個非流行國家發現了許多猴痘病例,並且頻繁發生人傳人。特別是在男男性行為者中,出現了類似梅毒和其他性傳播感染的新臨床症狀。世界衛生組織已於七月二十三日宣佈猴痘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防疫措施起作用
重慶報告輸入性猴痘病例後,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指出,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輸入”措施,為防止猴痘疫情輸入,發揮了重要的保護屏障作用。這次重慶報告猴痘病例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七加三”隔離過程中發現的。
吳尊友進一步解釋道,猴痘的潛伏期為五至二十一天,多數為六至十三天。新冠疫情防控的入境“七加三”隔離措施,可以攔截住大部分境外輸入的猴痘病例,但潛伏期超過七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會。
吳尊友通過分析既往傳染病的傳染規律認為,考慮到西太平洋區域目前僅有澳大利亞、新加坡、新西蘭三個國家的猴痘病例達到五例以上,在重慶報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網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
為了防控猴痘疫情,六月二十七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猴痘防控技術指南(二○二二年版)》,指出疾病控制旨在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調查、早處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日常接診發熱伴出疹病人時,應注意詢問病例流行病學史,同時進行病原學篩查。出入境人員和涉疫地區人員需關注所在國的猴痘疫情信息。疫區歸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皮疹等症狀時,應主動就醫,並告知接診醫生疫區旅行史,以助診斷和治療。若在國外有過接觸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現症狀,可主動聯繫當地疾控中心進行諮詢和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