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用可降解餐具增商戶經營成本
團體籲訂優惠措施推動環保
【本報消息】本澳明年起禁止進口不可降解塑膠刀叉匙。有環保人士認為,此乃一項有力的環保舉措,居民普遍認同。由於商戶轉用環保餐具替代,成本或因此上升,建議為進口環保餐具的商戶提供優惠政策,以降低經營成本。另有環保人士稱,新冠疫情加上外賣平台普及,即棄用品有增無減,當局應盡快出台進一步限塑措施。
環保餐具成本倍增
環保管理學會理事長曾錦培表示,據一九年調查數字顯示,每年進口本澳的塑膠刀約一千萬支、膠叉約二千五百萬支、膠匙約四千萬支。在禁止進口這幾類塑膠餐具後,雖然市面仍需一段較長時間消化,但總會有用完一刻。據社區調查發現,上述塑膠餐具每支成本價只有幾分錢,未來商戶將使用環保製品替代,成本可能上升逾一倍,增加經營壓力。“疫情期間,商號面臨經濟環境每下愈況,需要時刻節約成本開支,但又不能不購買環保餐具的尷尬局面。”從客觀現實來看,商戶猶如承擔一項“苦差”。
在此困難時期,曾錦培認為,當局可實施短期措施,如利用“環保與節能基金”,為進口環保餐具的商戶提供優惠政策,使經營成本有下調空間,又能推動商戶支持環保政策。此外,為加強全民環保工作的參與力度,政府在逐步推行源頭減塑的同時,建議向社會多宣傳不同種類的環保用品或用具,並可在網站上以數據形式公佈減塑狀況,讓一般居民理解減塑政策目的。
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認為,政府近年的限塑政策積極進取,在管制進口貿易方面禁止即棄餐具流通,直接達到源頭減塑效果,非常樂見其成。澳門人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的環保理念已十分普及,但實踐行為仍存在落差。他指出,內地不少地區如吉林省、海南省等地已出台禁塑措施,人民踐行綠色生活都與環保政策的落實密切相關,相信本澳未來循序漸進、落實從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將成為澳門人踐行環保的一大助力。
長遠鼓勵自備餐具
他續稱,管制即棄發泡膠餐具、不可降解即棄塑膠餐飲吸管及刀叉等餐具的進口,無疑是本澳環境保護的關鍵措施。除與環保有關,亦涉及民生和經濟,當局近年積極與進口商和餐飲業界密切溝通,亦提早向居民公佈和教育,政策宣傳力度和落實深度有目共睹。
近年因新冠疫情和外賣平台普及,即棄用品有增無減,尤其塑膠餐盒和膠杯等容器用量最大,袁嘉浩期望當局盡快出台進一步限塑措施。另外,轉用紙類或可降解餐具雖緩解短期的白色污染問題,但坊間亦有意見反映此舉不利回收。“紙餐具難清潔兼成份複雜,不能回收。雖然一至六號塑膠餐具可以回收,反觀可降解塑膠因成份不同,有的加入添加劑,有的是複合材料,難以回收利用。”
長遠而言,居民自備餐具、商戶不主動提供,共同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習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