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會忘記?
從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晚,在澳門綜藝館以“友誼音樂會”拉開澳門首屆國際音樂節的序幕,到二○一九年十月三十日晚,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以《黃河大合唱》結束第三十三屆國際音樂節。前後三十三年,治事甚勤之主辦者使國際音樂節一年一度、從不間斷。
然而,國際音樂節卻於二○二○年、二○二一年被腰斬,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其偃旗息鼓的要害在於: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忽地色彩陰黯;一群群視音樂節為精神慰藉、精神追求的聽眾忽地無所依歸。其意味着人們所曾擁戴的無法在延續中發展,而只能在回憶中,對音樂節保留感懷之心,感激之情。
真的!有誰會忘記第八屆為紀念聖保祿學院創辦四百周年,在主教座堂奏響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呢?有誰會忘記第十五屆不懼“九 · 一一事件”的嚴酷,英國BBC交響樂團毅然前來,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揮灑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曲》、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呢?有誰會忘記第三十屆在墨色蒼茫、海風吹拂的宋玉生公園欣賞卓別靈經典《淘光熱》、《城市之光》呢?有誰會忘記第三十三屆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陶醉於維也納愛樂樂團闡釋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呢?更不必說蔡琴、費玉清、葉麗儀、徐小鳳、甄妮、鄭少秋、陳潔麗等在音樂節的傾情獻藝了。
為瘟疫所左右的生活實在枯悶!二○二二年,如能為人們所渴念地舉行本應是第三十六屆,卻是第三十四屆的國際音樂節定然美好!雖然,有些願望,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有些願望,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完成。但是,仍然企望國際音樂節能在不平凡歲月中不像幻想那樣模糊般地問世,使之成為多年以後有誰會忘記的又一例證!
索倫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