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9月14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言之有爾)月

假期教孩子們讀詩,既要琅琅上口,又要通俗易懂,《憫農》自然是必選,還能借詩提醒眾人珍惜糧食:小朋友切勿吃得一地狼藉,大朋友更要以身作則,對眼前糕點勿取餡而捨皮。此外,《靜夜思》也是心儀,言近旨遠,就是澳門不下雪也鮮有冰雹,如何解釋“疑是地上霜”還得花一番工夫。

舉頭望明月,低頭不禁想起隻身在外的遊子,究竟是如何廣闊的天地和精彩的世界,方能使其遊歷三年仍執拗不回,又抑或對於家的定義早已悄悄發生變化。暗忖着,倘若子女未來亦赴異地他鄉,仰望明月之際,不知還會否想起今夜,父母與他們一同賞月觀星,抑或一覺睡醒,昨夜所聞所見已拋至九霄雲外。

面對月亮,中國人總能從它的陰晴圓缺中體味悲歡離合、參悟人情世故,勾起無盡思緒,故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等千古絕句。相比起中國人的多愁善感,西方卻對月亮生出不少陰暗的傳說,譬如認為月蝕會誘發災禍與厄運,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月圓之夜會導致敏感體質者癲癇發作、精神病人失控犯病,獸性畢露,做出許多駭人聽聞的瘋狂舉動,或者變成狼人、吸血鬼或其他恐怖生物。不過,隨着近幾年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偶像劇熱播,這些誤解已轉化為懷春少女的“浪漫期待”,這還得歸功於導演和編劇的生花妙手,一頓包裝宣傳,一個個詭異的恐怖故事,便搖身成為一部部浪漫愛情片。

西方對月亮的迷思還不只於此,從語言的表達中也可見一斑。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是Luna,而作為衍生詞的lunatic,則是指“精神錯亂”或“瘋子”,類似意思的表達,還有“moonstruck”以及“moonish”,十八世紀英國甚至立有《精神錯亂法》,據說該法承認月相的改變與人類的失常行為之間存在關聯,倒與中國對月的浪漫意境大相徑庭。

中西方眼中的月亮雖然從物理形態所見相同,卻各自發展出相異的演繹和詮釋。中國人賞月,品讀出文學與哲學,西方人觀月,卻研究出醫學與天文——縱然此後證實所謂的“月亮效應”影響健康不過是一門偽科學,但是西方對月球的率先探索,卻引領全人類邁出一大步。有趣的是,當各國緊鑼密鼓地開展探月的工程,齊齊高歌《fly me to the moon》,卻獨獨惹來NASA“中國佔領月球”的聲音,言論之可笑,是為了展示一貫的思維偏見,還是欲藉此復辟“月亮效應”的執念,就不得而知了。

言及至此,中秋又至,清風明月,人間良辰。願河清海晏,月圓人安。

蘇九齡

2022-09-14 蘇九齡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14931.html 1 (言之有爾)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