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媒體轉變經營 反思假新聞衝擊
兩岸四地新聞界昨線上研討
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辦,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新聞研討會昨日舉行,以“新聞媒體在數碼年代的挑戰”為主題,在內地、台灣、香港、澳門四地各設會場,線上研討,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新聞界代表、新聞傳播學者等參與,促進四地業界交流合作,共謀新時代下發展出路。
本報記者 報道
開幕式昨日上午九時半四地同步舉行,其中澳門分會場設於澳門科技大學R座,由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記者聯會、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澳門傳媒俱樂部籌辦,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作學術支持單位,該院院長張志慶等應邀出席開幕式。
凸顯傳媒公信力
香港代表團團長、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譚衛兒致歡迎詞並作主題發言。她表示,過去數年,數字科技變革迅捷,加上新冠疫情,為新聞業的運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但無論面對任何困境及掣肘,新聞工作者肩負的使命不變:務必令公眾了解事實真相。隨着網上虛假信息的傳播甚至泛濫,以及社交媒體“迴聲室效應” 的擴散,新聞專業的公信力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嚴謹的新聞機構都會訂立清晰的新聞道德準則,此舉亦有利保持新聞業的獨立性。只有維持及維護嚴格的新聞採訪及報道流程,才能維持新聞的準確性及高質素,亦只有當每篇新聞報道都經過嚴格的事實核查把關,新聞才能成為讀者每天可以依賴的可靠信息來源。
無可否認,今天的讀者的新聞閱讀模式已經出現了徹底改變。在互聯網時代,新聞機構無法再單一控制整個新聞信息的發放,因為互聯網分發平台,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交媒體網絡,都成為了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與傳統的發行或廣播方式分庭抗禮。傳統媒體甚至在不同程度上依賴他們以增加與受眾直接接觸。
關乎公眾知情權
此外,數字時代的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個人化。社交媒體及互聯網分發平台往往根據其搜集的個人資料大數據,按用戶個人喜好分發信息。但這反令新聞的根本價值更形重要。應該牢記新聞是公器,其存在不是為應付科技公司、廣告商,更不是為了爭取網上流量,新聞始終關乎公眾的知情權。
隨後,內地、台灣、澳門代表團代表先後致詞。緊接大會圍繞“新聞媒體經營方式轉變的嘗試及探索”、“假新聞的衝擊,媒體的社會責任”兩子題研討,其中,澳門蓮花衛視董事兼台長李自松,以及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王迪分別報告“文化立台 · 展示多元澳門——簡析澳門蓮花衛視的創新發展之路”、“中國中、老年人轉發微信謠言的因素研究”兩篇論文,分享心得。研討會並安排討論問題環節,學術氣氛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