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魂繞 夢裡是故鄉———讀《寸心千里》有感
“到不了的都叫遠方,回不去的名叫家鄉。”——題記
一、 拿起卻放不下的一本書
在澳門回歸十五周年那天,從不看書的奶奶卻拿着一本厚厚的書看了起來。這也是我第一次看見她一個字一個字地,邊指邊讀一本書。這也激起了那時還作為孩子的我的好奇心,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翻開了這本書,我就再也沒有把它放下來過……
這本書叫《寸心千里》,作者穆欣欣用細膩恬淡的文字描述了她的故鄉,她的文字也把奶奶和我帶到了我們的家鄉。
聽奶奶說,我們的家鄉空氣清新,天空湛藍深遠,樹木蔥蔥蘢蘢。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作者對她的故鄉“鞍山”的回憶與思念。時隔三十年,作者重回故鄉,看到的是一棟棟的高樓,一條條的馬路,一個又一個熟悉卻又陌生的面孔。文章中引用了京劇《武家坡》薛平貴的一句唱詞:“連來帶去十八年”。這中間有多少對逝去歲月的感慨與無奈!曾經的故鄉,早已物是人非,想起四十八年前只大她兩歲的二姐,如今人卻也已到中年。在作者回憶的故事中,我彷彿能看見鄰居老張家女兒和她爭搶淋浴的情景;透過文字,彷彿我也圍在大澡堂讓母親幫忙洗着澡吵架的場景;在她平靜的敘述中,我還看見那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卻還如同當年一樣在樹蔭底下聊着家常……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一個只有十一平米的小屋中,高朋滿座,有一幫戲迷等着他們的藝術家出場,吹拉彈跳,舞台上的角兒也在“依依呀呀”唱個不停……
情牽魂繞,夢裡是故鄉。往事歷歷在目,眼前一切彷彿都能找到過去的影子。“雲山萬重,寸心千里”,故鄉在遠方,卻永遠在心裡。在作者近百篇散文中,平淡寧靜、細緻入微,和我們講述澳門、講述故鄉,也講述親情和友情。讀這本書,就像在聽一個人講故鄉,幫我們回憶故鄉。“故鄉”這本書,在我們記憶中拾起,就放不下了。
二、奶奶的故鄉
在書中我也彷彿看見了奶奶曾走過的半輩子。
“鞍山”是作者的故鄉,而江蘇是奶奶的故鄉。奶奶從舉家從江蘇搬移到澳門早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在我有記憶後,才知道原來我有兩個素未謀面的姨奶和舅爺,只是在很多年前,就沒有了他們的消息。奶奶說,當年她離開故鄉時,也只是個十歲的孩子,而他的哥哥姐姐也比她大不了多少。她已經不記得兩位哥哥姐姐具體的樣貌,腦海中遺存的只有離開時姐姐的哭喊聲和哥哥轉過身的背影。
在我印象中,南方的冬天,濕冷刺骨,沒有大雪紛飛般唯美的場景,也沒有溫暖的火爐在等待着失去父母照顧的兩位孩子,奶奶和她的哥哥姐姐或許都不知道,這一次的離別會是一輩子。奶奶問過父親遷移到澳門的原因,卻只得到了一句話:“生活所迫,而你是孩子們中最小的!”這句話如同一把刀深深的插入了奶奶的心中,卻又如此的真實。五十年前的那一代人,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火紛飛,但是也沒有享受過真正的生活,那一代人,都因為兄弟姐妹較多,又是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的生活水準都極為低下。所以他們幾乎沒有感受過父母的疼愛,加上貧困、飢餓,家家戶戶都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養育三個孩子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或許這就是當年奶奶的父母只帶着她一人來到澳門的原因吧。
可這給奶奶往後的生活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分隔兩岸,只有血濃於水的親情和相隔萬里的思念能將她們聯繫起來,或許多年後奶奶再次回到故鄉,他們擦肩而過,卻也認不出當年的彼此。
三、故鄉成為永遠的記憶
奶奶和作者一家初到澳門時一樣,一切都顯得陌生和新鮮。兩地的文化差異的衝擊,讓她們的父母感到無所適從。可她們都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
在澳門生活的日子,隨着時代的發展,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漸漸好了,奶奶也終於湊夠了能回一次故鄉的錢。奶奶滿懷期待,帶着一袋又一袋的包裹,幻想着見面時的場景。我想,她們或許會相擁而泣吧,幾十年的分離,按思念的“一日三秋”來算,該承載了多少沉重的思念。
但當她們回到曾經那破舊不堪的房子時,屋外雜草叢生,只能依稀見到一扇木門還掛在那裡,門上一條條的裂縫像是在訴說着這麼多年的艱辛。當她們走進屋內,沒有看見任何一個人。於是他們就挨個挨個的去詢問周圍的鄰居,而不幸的是,奶奶並沒有像作者一樣,時隔多年還能和自己曾經的鄰居席地而坐,一同講述自己在這幾十年的變化。奶奶找不到親人,找不到鄰居,這一切讓她感到的更多是痛苦與悲傷。
《寸心千里》這本書中說,京劇覆蓋了作者的整個童年。在那一年,因为娛樂節目少,電視不流行,劇場演出都能排滿座,可謂一票難求。也是在那樣的環境之後,京劇一直全方位地影響着她,從愛情觀在到人生觀。在奶奶回澳門的途中,她經過農村的古橋,看到如今還有人在小溪中洗衣服。在那一刻,像是又把她拉回了曾經。而那個只懂得跟在姐姐身後打水,跟在哥哥身後打魚的小女孩,現在也已經變成一個耄耋老人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彷彿還沉浸在其中。“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思鄉之情,大概是這世間最苦的一種情感吧。而奶奶的故鄉,也將永遠留存在記憶裡。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唯願人們的生活,都更多團圓的美滿,少一些分別的苦痛。
陳 夢 濠江 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