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9月06日
第B12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喺邊?永遠不會滿足的城市”前言

開幕活動中藝術家與音樂人 作聲音演出

展覽裝置現場

“喺邊?永遠不會滿足的城市”前言

每件特定的藝術作品都是在一個共同分享的世界中生活的建議,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是與世界連接的關係樞紐,它引起其他的關係,如此反覆,並無窮無盡。

——Nicolas Bourriaud 《關係美學》(一九九八年)

“概念藝術”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現,其基本概念源於當代藝術之父馬塞爾 · 杜尚(Marcel Duchamp)的思想,他認為:一件藝術品從根本上說是藝術家的思想,而非有形的實物如繪畫和雕塑等;實際上,有形的實物出自藝術家的思想。這種藝術導致以觀念取代實物,是藝術擺脱物質的藝術品。

澳門全藝社二○二二年的年度計劃之一“隨機 · 有意”——概念藝術系列專題展覽以“概念藝術”為探索範圍,透過兩位九○後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創作,探討藝術作為“物質形式”與“無形概念”的連結性與合理性。藝術從最本質上講,就是一定觀念或蘊含深刻思想的語言表達或交流的行為。所以,現代意義上,是藝術家通過自己認為有效的藝術創造實踐活動,達到證明藝術就是藝術的目的。

專題展覽的第一部分於六月二十四日由邵梓維的個人展覽展開。邵梓維曾到美國洛杉機和紐約等地留學及工作,邵梓維生於一九九六年的廣州,於二○○六年移居澳門,二○一六年前往美國著名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留學並於二○一九年在該校獲得藝術學士學位。二○二○年因疫情關係回澳生活及工作至今。

邵梓維從小由家裡牆上的塗鴉開始接受藝術教育的薰陶,但由於畫作偏向抽象,作品一直沒有獲得澳門傳統畫畫比賽的重視,後來於二○一一年全澳書畫聯展中,意外獲得了新秀獎,讓他萌生了繼續向藝術方向發展的意願。

中學時代的邵梓維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畫畫,經常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並一直覺得澳門是一個很沉悶的地方。於二○一六年,邵梓維在網上搜尋的資訊中找到了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並成功獲得取錄。於美國留學期間,邵梓維放下了對畫畫的興趣,並開始接觸不同形式的創作媒介,例如攝影、錄像、音樂、裝置等。二○一八年回澳放暑假期間,他與幾位好友在“百無聊賴”中決定組織樂隊“食味方丈”,並創作了一些Rap類型的歌曲,這些歌的歌詞每每表達出對社會的諷刺,他們對這個城市的“不滿”的音樂創作漸漸得到年輕一代的共鳴,收看他們共同創作的音樂影片的觀眾也開始多起來,能遇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讓邵梓維更有興趣走音樂/聲音創作的路。

但本應繼續升學就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的他,二○二○年因疫情回澳了,在藝術創作的路上,沒有了學院式的教育,卻換來了在澳門社會上努力工作賺錢生活的經驗,年輕的藝術家對自己要走的路,該當如何面對?

由破壞性的反叛,到不滿足的迷失,邵梓維在是次個展中決定把家中的家具物件搬到展場,再在展覽場地中重新佈置,這些物件與物件之間的關係,由於場域的轉換,被給予了新的意義。“藝術就是生活”這一概念對當代藝術家們來說並不陌生,但這裡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如果藝術就是生活,那麼有必要把藝術放在畫廊中去展示嗎?生活的場景不處處都是藝術了嗎?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概念藝術好像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而於九十年代,法國評論家Nicolas Bourriaud則有意把藝術就是生活的概念推進到更具社會意識的層面來探索,在他著名的《關係美學》一書中,他描述“關係美學的創作透過作品,設計或營造出一個具有社會性的模型或場域,並藉此模型或場域將社會現實轉換進來,或以此傳遞社會現實,允許觀者進入並加入對話,如此,藝術家透過其作品的再現,而在其中建立了觀者或藝術家之間的人際互動關係”。(來源:維基百科)

讓我們從這裡看看邵梓維的作品,展覽開幕當天,藝術家設計了一場邀請觀眾參與的“行為藝術”,參觀者進場之前被要求加入一個特定的微信群組,然後整個參與過程皆不能用現場說話溝通,只能透過群組與在場的人以文字訊息聯繫,即使是開幕的儀式均以這一訊息傳播的途徑進行,這種場域的轉移,由藝術家的家中轉換至畫廊,再由畫廊的現場空間轉移至微信的網上社交平台,參觀者被邀請直接參與成為藝術展覽的內容。這種即時性的關係轉移讓參與者在轉換中經歷每天都在發生的生活習慣,但同時卻在藝術家故意營造的情況下被要求打破習慣,在這過程中所引伸的,會否就是Nicolas Bourriaud所觀察到的“關係的美學”經驗?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透過“喺邊?(在哪裡?)”這一簡單的問題出發,然後被邀請至畫廊的“藝術家的家”之中,再經由實驗性的微信群組來傳意,這種基於概念的藝術操作該如何被理解,有興趣藝術理論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Nicolas Bourriaud的解釋:“……任何一種製作一旦被引入交換的迴路,就會具有一種社會形式,而這種形式與它原來的有用性不再有任何關係。它獲得的交換價值部分地覆蓋和掩蓋了它的主要‘性質’。事實上,一件藝術品沒有先驗的有用功能——不是說它在社會上無用,而是因為它是可利用的、靈活的,並且有‘無限的傾向’。換句話說,它一開始就致力於交流和溝通的世界,即‘交易’的世界。”—— 《關係美學》(p. 42)

邵梓維在這個“交易”的世界中究竟會獲得甚麼?筆者不禁好奇起來,不妨拭目以待。

策展人 郭恬熙

喺邊?永遠不會滿足的城市——邵梓維個人作品展

展期:八月十三日至九月十一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七時

(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展覽地點:全藝社

2022-09-06 郭恬熙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13441.html 1 “喺邊?永遠不會滿足的城市”前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