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展跨領域《化·蝶》雜技呈創新
澳門的當代舞發展中,有幾個重要的活動,其中持之已恆又發揮作用的,可算是“澳門當代舞展及交流平台”,雖然近年捉摸不定的疫情,常打亂步伐,與外地交流困難,但在培養本地編舞上,日見成熟。今年的舞展,將於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演出四場,每場節目均有不同。八名入選的本地編舞,包括劉沛麟、Albert Garcia、蕭嘉儀、莊詠琪、王桂敏、梁保昇、古雯欣及陳小芳,在香港著名舞蹈家楊春江及台灣新銳編舞陳逸恩指導下,按照今年三大主題:極致、跨領域 / 跨科學創作實踐及本土生活、環境、身份認同,創作八個不同風格的舞蹈作品。而在交流方面,邀請了幾位內地青年編舞,曾於粵港澳大灣區舞蹈周展演的作品,包括楊衛佳的《我和我》、詹楊和符光鴻的《旋渦》,演出凝聚本澳及內地舞蹈的創意與動能,亦可讓觀眾看到本地當代舞的實力。
廣州市雜技劇院的當代雜技劇《化 · 蝶》,上年本應來澳演出,門票差不多售罄時,卻因疫情而取消,令人望門興嘆。幸好今年的國慶文藝晚會,又再邀請他們來澳,九月三十日及十月一日在威尼斯人劇場演出兩場。《化 · 蝶》以梁山伯和祝英台淒美浪漫的經典愛情作為故事基線,以梁祝化蝶的意象作為愛情的象徵,結合莊周化蝶的哲學思想,緊緊抓住“蝶”這種意象,把蝴蝶破繭化蝶的自然過程,跟梁祝生死愛戀的過程完美地結合起來,表現一個生命從孕育、孵化、抗爭到破繭而出、自由飛翔的過程。《化 · 蝶》在雜技表演中融合戲劇、舞蹈、魔術等表演手法,將傳統意象表達與現代審美融合,以極簡的舞台理念,映射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並結合現代立體投影科技,呈現大氣典雅而又夢幻唯美的舞美意像。全劇寫意、空靈而浪漫,既有傳統中國文化的審美,又有當代舞台表演的創新。雜技藝術的國寶級演員、“肩上芭蕾”的創始人吳正丹、魏葆華特別來澳領銜演出,本澳的著名編舞劉迎宏亦是導演之一。
文:晴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