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9月03日
第B01版:要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人”出色完成出艙任務

“新人”出色完成出艙任務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九月二日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五次出艙任務,相比過去已有很大的技術飛躍,航天員出艙活動對空間站的建造維護、艙外科研活動十分重要。從國際上看,各國航天員已有數百次出艙活動,相信未來中國空間站出艙活動也將成為常態,積累更多更豐富經驗。

中國空間站前四次艙外活動均有具備出艙任務經歷的航天員參與,如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神舟七號任務中在軌道艙輔助翟志剛出艙的劉伯明。此次出艙的陳冬、劉洋都未有過太空行走的經歷,但依然出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

楊宇光表示,神舟七號任務中,劉伯明雖然沒有走出艙門,但是他身着艙外航天服,親身經歷了真空和失重環境下的太空作業,這些經驗十分寶貴,因為地面很難完全模擬在太空遇到的真實情況,因而此次任務對陳冬和劉洋兩名出艙新人來說,挑戰大,意義重。

他指出,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航天員乘組都採用“兩老帶一新”的搭配,未來空間站要實現航天員不間斷在軌駐留,意味着會有更多航天員新面孔“入住”空間站,兩個出艙新人搭配作業更是不可避免。

楊宇光說,陳冬和劉洋的此次實踐能為未來航天員“新人”太空行走提供參考,尤其是他們僅用六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此次出艙任務,可見航天員們的地面訓練和前期模擬演練非常充分。

氣閘艙“開門大吉”

作為中國空間站未來的主出艙通道,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在本次任務中迎來“開門”大吉。楊宇光認為,氣閘艙是專門為出艙活動設計的,相比天和核心艙的節點艙,它更為安全、實用和便捷。

氣閘艙內部空間非常寬敞,達十五立方米,相當於過去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空間尺寸大小,相比節點艙,其艙門口徑拓寬至一米,對於身着一百多公斤的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來說,進出更方便。此外,艙體外部的平面設計,能使未來掛置艙外載荷更加方便。楊宇光還指出,由於氣閘艙的出艙口面朝空間站的“下方”,航天員出艙後首先朝向地球,地球反照的作用使得航天員頭頂的光照更為柔和,避免太陽照射的干擾。同時,出艙就看到地球,也給航天員明確的方位感。

小機械臂助一臂之力

此次任務是小機械臂首次亮相航天員的艙外作業,檢驗了航天員與小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與大機械臂相比,小機械臂的重量和長度約為大臂的一半,運動和操控更為靈活,可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從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到,陳冬和劉洋先後站上小機械臂進行艙外作業。楊宇光表示,小機械臂成功輔助出艙活動,證明其設計合理性和性能可靠性,未來的艙外科研活動更是離不開其“一臂之力”。

根據任務規劃,小機械臂還將與大機械臂級聯工作,擴展成約十五米長的組合機械臂。“新的‘變形機械人’艙外作業覆蓋範圍將更廣,甚至可將航天員轉移至空間站的任何位置。”楊宇光說。

(北京二日電)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2022-09-03 馬帥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12866.html 1 “新人”出色完成出艙任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