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
澳門至十六世紀中期開埠成為南中國的對外商貿城市,一度發展成為遠東最重要的港口,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廣東諸舶口,最是澳門雄。”是當時澳門的真實寫照。到印度果阿、菲律賓馬尼拉和日本長崎的三大貿易生命線,幾乎壟斷了中外商品的貿易,令澳門盛極一時,享譽遐邇。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華大地上,在明朝閉關鎖國的政治環境下,澳門能夠長期對外通商,實在是奇蹟。有人說,澳門是中國最早的特區,看來不無道理。在我們看來,澳門還是早期全球化的結晶。
然而,澳門港城的經濟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四百多年來經歷了多次的起伏波折。從對外貿易到苦力買賣,從鴉片交易到博彩業的興起,再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出口加工業繁盛,和回歸後博彩業適度開放之後的經濟蓬勃,期間也經歷了無數次的衰退和敗落。在政治上,中國和葡萄牙的關係亦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時好時壞,特別是香港被英國人侵佔之後,兩國的關係急轉直下,時任中國海關監督的赫德,曾一度建議恭親王從葡萄牙人手中購回澳門。更早的時候,荷蘭人、英國人也覬覦澳門,希望將澳門從葡萄牙人手中奪過來,成為其對華貿易基地。
但是,令人驚歎的是,無論世界形勢怎麼變化,中國如何改朝換代,這彈丸之地在歷史長河中神話般地生存發展到現在,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
澳門的經濟一向隨波逐流,直接受國際形勢和內地時局的影響。政治上,澳門不僅要在中國和葡萄牙關係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作為國際網絡中的一員,還時常受到世界局勢的左右。到底是什麼原因、哪些元素使得澳門在動盪不安、變幻莫測的近代史中盛衰交替、生生不息,而沒有像早年世界上許多貿易城市那樣一蹶不振,甚至消亡?
這正是澳門歷史的迷人之處,也是彈丸之地且城市歷史不長的澳門,能吸引眾多歷史學家關注之原由。其中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心繫家國,堅守中國民族的認同;二是敞開心胸,擁抱世界,兼收並蓄;三是抱團取暖,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換言之,文化的內在力量,是澳門的生存之道。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