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8月07日
第C06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 作 者:埃里希·弗羅姆 譯 者:梁永安 出 版 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愛的藝術

愛是什麼?或許我們很容易在親情和友情裡得出一個答案,但在文藝作品中,出現率頗高的愛情卻難以道明。譬如,林二汶就有一首叫《愛情是一種法國甜品》的歌,裡面講到“愛是一種高級的概念,愛是滿屋法國造甜點外酥心軟”。其實,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我們在愛中才得以繁衍、生存,創造出擁有善與美的文明。但到了如今現代,繁複的都市生活不免讓人們的心靈之間安上了一層玻璃罩,人們渴望被愛,卻又害怕受到傷害,久而久之,我們忘卻了愛是很簡單的事。

埃里希 · 弗羅姆是美籍德國猶太人,也是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所著的這本《愛的藝術》,正是從法蘭克福學派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愛。在書的四個章節裡,他不僅分析了愛的對象(兄弟之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也談到現代資本主義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於愛的認知:當代西方文明社會善於將人和物轉變為商品,人的關係就像是異化了的機器人的關係,快樂在於消費帶來的滿足。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下,無論是精神抑或是物質上的東西,都變成了交換、消費的對象。

那要如何去愛呢?弗羅姆認為愛是一種藝術,並且是通過實踐獲得的,既要基於客觀,心態上克服自戀,保持謙恭和理智。此外,他還提出了另一重要因素——實踐愛需要有信仰。他也將信仰解釋為信任、信心,也就是說,人們必須是對自己充滿信任的,肯定自身的存在,才有力量和勇氣迎接各種生命裡突如其來的挑戰。當我們能夠做到全然的自愛時,也就能夠將這份愛延至他人,也就是他在書中強調的“成熟的愛”。

“共生性的愛”也是不得不談的一點。弗羅姆把擁有這種心理類型的二者,比作是母體與胎兒的關係,他們雖然在身體(生理)上是各自獨立的狀態,但在心理上卻有強烈的依賴性,倘若失去了對方,也似乎失去了自己。弗羅姆認為許多虐戀關係都源自“共生性的愛” 。相反,成熟的愛能夠尊重彼此,既獨立也相融:“雙方從生存的本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繼而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和對方融為一體。”

另外,弗羅姆認為兄弟的愛是所有愛的基礎,他用《聖經》中 “愛你的鄰居如同你自己”作為例子,解釋道:“我對鄰人的愛是一種美德,那麼愛自己也一定是一種美德,而不是罪惡,因為我也是人的存在。”由此可見,兄弟之愛也就是愛己及人的博愛。在本小節中,弗羅姆啟發讀者透過現象看本質,喚醒存在於我們身上的同情心,找到人類的同一性。

最後筆者認為,《愛的藝術》雖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但每章的內容都值得反覆咀嚼,細細品味,尤其適合當今處在疫情下的我們。若果我們每人都能在自愛的同時,學會尊重與博愛,關懷身邊的人,懷着信心和勇氣,相信混亂的時期很快就會過去。

司徒子榆

2022-08-07 司徒子榆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07975.html 1 愛的藝術 /enpproperty-->